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8篇
  免费   1005篇
  国内免费   1992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543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156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321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61年   1篇
  1952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模型的发展,生态变量增多,众多生物过程参数量值的确定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模拟的瓶颈问题,生态系统结构区域性要求模型中的生态参数具有区域差异。为探究不同海区的关键参数及参数敏感度的空间差异,本研究在渤、黄海建立了ROMS-CoSiNE物理–生物耦合的高分辨率生态系统模型,并对13种生态参数的敏感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中部与渤海及近岸海域的敏感度差异较大。渤海敏感度最大的参数为决定光合速率的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其次为浮游动物捕食半饱和常数和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而南黄海中部敏感度最大的参数为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其次为浮游植物死亡率和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结合敏感度分布及浮游植物生物量收支得出,渤海水体透明度较南黄海偏低、浮游植物生长光限制较强,是引起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敏感度在渤海高于黄海的主要原因。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及浮游植物死亡率的敏感度空间差异,受渤、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影响,与生态系统中的高度非线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Foreword     
Ocean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is very rich in mesoscale phenomena, such as eddies, fronts, upwellings, river plumes, etc. Among others, having drawn tremendous attention from oceanographic community in the past for nearly 50 years are mainly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and its related circulation,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3.
Tidal effects on temperature front in the Yellow Se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mperature front (TF)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Yellow Sea, which forms in spring, thrives in summer, and fades in autumn as thermocline declines. TF intensity ⋎S T ⋎ is defined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F. Based on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was sim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idal effects. Along 36°N, distribution of TF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idal effects on the form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the TF. Tidal mixing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adapting to it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TF.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G1999043809)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6190).  相似文献   
4.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环流提出一些看法,南海经是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通,必然有海水交换,黑潮入侵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黑潮入侵的流量主要是由温度和工的差异引志的斜压造成的,因季风应力的正压作用调制而有季节变化;南海北部的黑潮南海分支和南海暖流构成反平行环流系统,分别是冬季的“热力驱动”和夏季的“淡水驱动”所造成,黑潮入侵进到南海。经过一些通道穿过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6.
伶仃洋沉积动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侧的伶仃洋,因径流下泄与潮流进退的流向不一,使它各分流口门的出口水道都有主槽和支槽之分,即都有主干水道和分汊水道。陆架高盐海水入侵又使伶仃洋内沉积动力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差异,如沉积物分布有粗-细-稍粗之分;而水体中的密度、速度差异,常常产生锋带,对水下地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全面认识发生在伶仃洋内的沉积动力作用,对深水航道的选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渤海南部现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南部现代沉积属陆源碎屑沉积,长石含量平均45.3%,石英25.9%,可分为六个沉积区,其沉积物类型、矿物组成、沉积速率和风化程度等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数量之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渤海的22个站位,分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中两个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数量变动和两者数量之比评价沉积物有机污染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航次的不同重复,数量变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同一个站位24h,6次重复取样,两者数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在应用该比值进行沉积物有机污染评价时,在同一站位该比值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0.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