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1.
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挖掘土地的供应潜力,既有利于守牢“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又有利于保护耕地红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参考环境保护标准,利用务川县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耕地多元回归模型及生态-耕地动态变化模型;在分析务川县2010~2015年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上,在探讨耕地保护红线和提升生态环境状况的同时,合理挖掘土地的供应潜力,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土地供应潜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云南各州市能源消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云南省各州市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态势,在收集云南省各州市2000~2009年关于人均GDP、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分析了云南省各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态势,并根据各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态势,将其分为了4类,并采用了SPSS软件对第二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了云南省各州市中除了临沧以外其他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同向增长;在分出的4种类型中,第二类和第三类虽然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但是需要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崔佳  臧淑英 《地理研究》2013,32(5):848-856
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年、2000年、2005年3期TM影像,获取15年来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两种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数,定量对比分析七个市县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15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耕地、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②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呈中心城区高周边农牧区低;大庆、杜蒙、泰来因草地、湿地“三化”等原因,破碎化加剧、多样性锐减、环境质量恶化最为显著,建议加强生态保护。③两种评价指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相似的区域差异特征。两方法结合分析实现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效果,以期为区域综合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基于TM影像所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评价了哈萨克斯坦2000年和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各州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较大,整体呈现东部各州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中西部各州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的空间格局,且2000-2010年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变差的趋势。以基于MODIS数据所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含水量、地表温度等自然要素,以人口、GDP等社会经济要素为自变量,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回归分析表明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受自然因素特别是NDVI指数的影响,因而改善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质量可从提高植被覆盖度入手。  相似文献   
5.
生态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影像和时间分辨率为8 d的GLASS数据,采用由生态环境功能指数、生态环境稳定指数、生态环境胁迫指数加权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对2005-2019年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2005-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四周,所占比例自2014年逐年增加,这与周边居民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现有海水增养殖区水环境评价方法中不能将营养盐匮乏、养殖状况恶劣等极端状况区分,导致评价结论与养殖实际环境不符的问题,本方法引入了环境容许值概念,将海水指标划分为污染型、区间型及洁净型三种类型,分别确定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最小和最大容许值,将监测数据归一化无量纲处理后,以最劣的单因子质量指数作为该养殖区综合质量指数判定标准,据此将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较差四个等级。本文利用建立的海水增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对山东省8个海水增养殖区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将DIN及PO4作为区间型指标,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指标,能够识别出海区的首要环境问题,解决了由于单一营养盐参数评价为引起海区富营养化而掩盖了其他营养盐匮乏的实际养殖问题;建立的最劣值为主、平均值为辅的计算方法,避免了"劣势掩盖"及"信息漏缺"问题;提出的指标容许值概念的应用避免了极限监测值对评价结果的放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0—2020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飞  李婷婷  孟祥涛 《地理研究》2022,41(12):3245-3258
科学评价并揭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乡村建设活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构建包括生产基础、生活设施、公共服务、卫生环境和农业环境5个维度21个指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对2010—2020年全国、区域及省级尺度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 2010年以来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和卫生环境两个维度贡献率最大,农业环境维度贡献最小。② 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快于其他地区,公共服务维度改善最为明显。③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呈现“T”字形,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省份水平高,中西部大多省份在乡村生活设施和卫生环境维度存在短板。各省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卫生环境维度缩小最为明显。从强化与社会需求结合、补足区域发展短板和协同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