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海水硬骨鱼白点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刺激隐核虫寄生黄鳍鲷和真鲷后引起宿主组织病理学的变化。该寄生虫可在宿主皮肤、鳃上皮和舌上皮的组织内寄生。与正常组织相比,被寄生的皮肤表皮层明显增厚、粗糙,其增厚部分主要是粘液细胞层、表皮层与真皮层间的联系被破坏。寄生囊内有较大的空隙。虫体内含有大量的宿主细胞残骸。由于寄生虫的感染,使得非寄生部位的脏器也出现某些病理变化:肝细胞萎缩,窦状隙增大;脾肾内都有颗粒性沉积。本研究结果还与淡水“白点”病引起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从而证实这两株菌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经16S rDNA基因的测序和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NZBD9和NZBD11同为变形假单胞菌。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ZBD9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四环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头肾等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病症,如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 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 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 从而证实这两株菌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经16S rDNA基因的测序和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 NZBD9 和NZBD11同为变形假单胞菌。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ZBD9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四环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头肾等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病症, 如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4.
紫红笛鲷白点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泽平  李沫 《海洋科学》2001,25(8):10-11
紫红笛鲷 (Lutjanusargentimaculatus)俗称红 ,为暖水性大型底层鱼类 ,是粤琼两省沿海网箱和渔养殖的名优种类。环境适应性强 ,海水、咸淡水都能养殖 ,甚至淡水中也能正常生长。在自然海区网箱养殖的紫红笛鲷很少发生暴发性的海水小瓜虫病 ,而在室内培养池里 ,当环境适宜时 ,海水小爪虫大量繁殖 ,疾病迅速蔓延 ,对紫红笛鲷产生极大危害。海水小瓜虫又称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irritans) ,是一种纤毛虫类寄生虫 ,主要寄生于海水鱼的皮肤、鳍、鳃、眼角膜等处 ,对鱼的种类和个体大小没有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平板分离法对具有典型症状的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种属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病鱼肝脏、脾脏、鳃、头肾、心脏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炎性肉芽肿病灶,从患病鱼脾脏、肝脏和头肾的白色结节处均分离到单一外观的细菌菌落hn-1。通过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斜带髭鲷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分离菌具有极生鞭毛及侧鞭毛;毒力基因检测显示分离菌携带toxR、luxR、vvh、vhhtrh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主要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药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斜带髭鲷的内脏白点病的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