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胃复方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将实验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2组,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小鼠口服胃复方的最大耐受量,给药组24h内2次以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中药胃复方给予小鼠灌胃,对照组小鼠灌服等剂量蒸馏水,观察记录2组小鼠一般情况及死亡情况,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给药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无1例死亡。与对照组比较,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最大给药量为221.7g生药/kg,相当于60kg成人临床推荐剂量的127倍。结论:胃复方无明显毒性,在规定剂量下用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M,GSTM)与鱼类低温耐受性的相关性,本实验运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130尾斑马鱼(Danio rerio)GSTM基因5?UTR、3?UTR和第一内含子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同时分析了筛选到的基因型与其低温耐受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其5UTR区域检测到AB、BC、AC 3种基因型个体,共A、B、C 3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1.000和0.570,多态信息含量为0.472,所检测群体在该座位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DD、DE和EE 3种基因型个体,共D、E两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08和0.477,多态信息含量为0.362,群体在该座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UTR区域中没有发现多态性。上述2个SNP座位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5'UTR区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均没有显著相关性(χ2=4.029,P0.05)。而第1内含子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显著相关(χ2=8.498,P0.05):DD基因型在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0.00%),并表现为对受低温胁迫斑马鱼的保护性因素(OR=0.520,95%CI=0.255–1.061),而DE基因型在不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1.31%),表现为低温胁迫下斑马鱼的危险因素(OR=3.012,95%CI=1.413–6.419)。研究结果为GSTM基因SNPs位点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能关联分析提供了依据,也将为海水经济鱼类抗寒标记筛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几种抗菌药物对壳顶幼虫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以96h平均日生长率作为药物对幼虫毒性的观察指标,求出日生长率仅为对照组一半时的药物浓度(96TLM)及安全浓度(SD)如下:氯霉素69×10-6、6.9×10-6;呋喃西林72×10-6、7.2×10-6;百炎净77×10-6、7.7×10-6;红霉素97×10-6、9.7×10-6;硫酸链霉素48×10-6、4.8×10-6;青霉素钠大于100×10-6、10×10-6。(2)13×10-6的呋喃西林、13×10-6的红霉素、13×10-6的青霉素钠对幼虫生长均有促进作用。(3)各试验组随药物浓度递增,幼虫活动逐渐被抑制;摄食率及眼点率逐渐下降。高浓度红霉素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三个温度(18、22、25℃)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  相似文献   
5.
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的定量表达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在Moisan的温度和比生长率关系基础上,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最适温度、适温范围、耐受范围)的定量表达模型。同时,依据此模型可定量导出赤潮藻类的生物学零度。其次,结合实验培养数据,建立了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温度响应模式,并利用研究结果定量得到该藻种的温度生态幅,这与已有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监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急性低温胁迫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验鱼的死亡率、死亡历时、摄食量以及呼吸频率等耐寒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由此分析结果判断幼鱼的低温临界温度为0℃,在此温度基础上,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进行体表蛋白水平上的耐受机理研究。根据低温胁迫组和常温对照组机体表皮蛋白组图谱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蛋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中挑选四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MALDI-TOF-MS)分析,采用PMF技术和MASCOT、NCBI网站提供的检索工具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组大菱鲆表皮MLC和Mimecan前体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typeⅡ角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大菱鲆对低温胁迫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反应,涉及很多蛋白质的参与,这些低温响应蛋白在大菱鲆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家炜  张海滨 《海洋通报》2017,36(6):601-610
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压力逐渐升高而温度逐渐降低。因此,应对压力和温度变化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海洋动物的垂直分布模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压力及温度对海洋动物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概述了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直接比较不同深度近缘海洋动物的差异、使用加压装置培养海洋动物、在常压及原位温度下培养深海动物;然后归纳了压力及温度对海洋动物生理的影响,包括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浓度及蛋白质序列、胚胎及幼体发育速率和畸变率、行为模式及代谢速率、基因表达水平;最后讨论了海洋动物适应高压环境的生理机制,压力对海洋动物垂直分布的限制能力,以及浅海动物和深海动物的起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2):9-9
细菌通过分解牙齿中的糖类并释放酸性物质而导致蛀牙,其自身对这些酸性物质有较高的耐受性。目前。研究者已经找到了与细菌这种特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并有望破坏口腔细菌对酸的耐受能力,从而使它在口腔的酸性环境中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对干露胁迫的响应,为马氏珠母贝健康养殖和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不同温度下对马氏珠母贝进行干露胁迫,探究温度对马氏珠母贝干露耐受的影响;筛选出马氏珠母贝干露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比较两组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和植核后休养期存活率。【结果】(1)22~34℃条件下,马氏珠母贝干露耐受能力随温度升高及干露时间延长而降低;(2)22℃下,S组和T组的脯氨酸羟化酶(PHD)、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髓样分化因子(MYD88)、热休克蛋白(Hsp70、Hsp20)和凋亡抑制因子(cIAP)6个基因在干露过程中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3)植核试验结果表明耐受组植核后休养期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马氏珠母贝在高温环境下干露耐受能力降低,在适温条件下耐受组比敏感组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耐受性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亲本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进行了淡水应激试验和淡化培育试验,分别测定了其淡水应激存活率和淡化培育过程中的各项生长性状指标,并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耐受性与其淡化培育过程中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1)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应激存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由高到低为TF-1(68%)DG-1(58%)HX-2(56%)SD-1(50.5%)TF-2(38%)=DG-2(38%)DF-1(35%)SD-2(34%)DF-2(33%)HX-1(27%);2)淡化培育过程中,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之间的淡化培育存活率由高到低为TF-1(51%)SD-1(44%)DG-1(40%)TF-2(36%)HX-2(29%)SD-2(25%)DG-2(20%)DF-2(17%)DF-1(16%)HX-1(13%),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体重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10个家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不同家系的饵料系数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获得的家系TF-1的淡水应激存活率(68%)、淡化培育存活率(51%)、体重增长率(17.54mg·d–1)、特定生长率(6.68)和体长增长率(0.53mm·d–1)都高于其他家系,饵料系数(0.82)与其他家系相比则最低;4)淡水应激存活率与淡化培育存活率及体长增长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8,p0.01),与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0.5|r|0.8,p0.05)。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淡水应激存活率反映了虾苗的耐淡能力,可作为选择淡化培育用虾苗的一个重要指标;家系TF-1为进一步选育出耐淡能力更强和生长更快的新品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