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Introduction Lg wave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phases recorded by short-period or broadband seismometers in the continental area. Therefore, it is oft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regional earthquakes, the yield of nuclear explosions (Nuttli, 1986) and the horizon-tal variations of crustal attenuation. A theoretical ray approach shows that Lg is the superposition of higher-mode surface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Knopoff et al, 1973; Panza and…  相似文献   
112.
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将高层动力场和水汽图像结合,对山东半岛一次台风和冷空气相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解译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过程中,槽后冷空气入侵台风环流,涡旋云系与斜压叶状云相结合,低层出现锋生。在卫星水汽图像上,台风的非对称结构表现为涡旋北侧加强的湿上升运动和南侧入侵的干闯入,具有高位涡特征的水汽暗区是活跃的动力干带。高空急流带位于短波槽前叶状云向极一侧边界附近的湿上升区一侧,急流的增强与水汽图像上明暗边界的锐化有关,暴雨区位于动力干带前方的湿上升区和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强降水发生时,动力干带引起的高层位涡扰动造成正涡度柱的强烈下伸,与台风主体环流的正涡度柱在暴雨区上空形成相互贯通的涡旋系统。位涡异常区前侧的上升运动与台风环流本身的上升运动叠加,有利于加强对流层暖湿气流的抬升。卫星水汽图像体现了高层天气尺度动力强迫的特征,指示重要动力过程的发展。将卫星水汽图像和高层位涡场结合进行解译,有助于从水汽图像上判别高空动力特征的演变,为台风暴雨监测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3.
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采集、预处理和分析在海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含量极低,在采样、样品预处理及分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污染源沾污。通过在一个20尺标准超高集装箱内制作一套移动式海水痕量元素洁净采集实验室,完成对实验室空间设计、空气质量控制,样品快速转移,实现水样上船后快速进入到洁净环境中,减少样品暴露在大气中时间,在洁净环境中高效完成样品取样、过滤和预处理等操作。所有操作满足GEOTRACES组织有关痕量元素采集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分析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4.
文章系首次报道大座子山铜多金属矿火山岩特征。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拉木伦河深大断裂和少郎河深大断裂之间,矿区流纹岩、粗面岩与成矿密切相关。流纹岩Si O2含量74.93%~76.36%,Al2O3含量11.22%~11.70%,较为富碱,K2O/Na2O为1.29~1.54;粗面岩Si O2含量65.52%~68.04%,Al2O3含量15.05%~16.38%,富碱,K2O/Na2O为0.85~1.64。两种岩石均属于准铝-弱过铝系列。流纹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粗面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两种火山岩稀土配分整体呈右倾趋势,流纹岩强烈Eu负异常,粗面岩Eu呈弱正异常特征。除Ba、Sr、Ti等明显低于粗面岩外,流纹岩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均与粗面岩相当,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特征。两种岩石具有类似的(87Sr/86Sr)i和(143Nd/144Nd)i初始比值,分别介于0.7046~0.7063和0.5119~0.5122(t=155 Ma),εNd(t)为-4.24~-10.37,同为存留于中元古界下地壳的斜长角闪岩类经重熔作用而形成。大座子山流纹岩、粗面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是造山期后伸展条件的板内环境,即在晚侏罗世(150~160 Ma)受到了蒙古—鄂霍次克海"剪刀式"闭合造山后的伸展条件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影响,由存留于中元古界下地壳的斜长角闪岩类熔融而形成的一套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115.
我国首次探索了"数字海洋"从科学概念到工程实体的建设实践,经过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研究总结了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统系统架构设计,功能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实践证明,系统在数据共享、信息集成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6.
基于全球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温盐观测剖面计划资料,利用精细尺度参数化方案估算了太平洋上层600米区域内的跨等密度面混合系数。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跨等密度面混合系数的整体分布类似,但是细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跨等密度面混合系数的加强与底部摩擦、海表面近惯性能量输入、赤道效应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粗糙的地形,混合在东北太平洋门多西诺断裂带附近存在明显加强。同时,在南大洋西风带区域,由于大风引起的近惯性能量输入也导致了混合的强化。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的估算具有更好的空间覆盖率以及更高的分辨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果体现了季节性变化。由于我们给出的是网格化产品,非常适合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7.
2013年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种类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全国海洋环境监测1626个站位生物数据进行分析, 以近2001年~2013年在我国近海海域明确发生赤潮的生物作为赤潮引发种, 开展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1)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隶属于8门60种, 其中产毒种12种, 甲藻27种, 硅藻20种。(2)2013年共监测到上述赤潮引发种50种, 各监测站位种类数在0~25种之间, 平均密度在84~1.16×1011个/m3之间, 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密度分布大致都呈现近岸至远海递减的趋势, 但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2013年各海区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在36~42之间, 平均密度渤海>东海>南海>黄海, 多样性指数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都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4)作为高频赤潮引发种,2013年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主要分布在我国近岸及近海海域;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我国近岸、近远海海域都有分布;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的近岸和近海海域;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分布较为广泛, 但出现的站位较少; 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只在很少区域有分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生物种类和分布状况, 可为赤潮的预警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利用2007年6-8月山东省的气温、降水实况资料、逐日探空资料、500hPa平均环流场和距平场资料,分析了山东省2007年夏季的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9.
本文讨论了HpJornada688手持电脑的串行端口和Leica全站仪通讯端口的结构以及它们转换为标准9针串口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在WindowsCE环境下如何分别使用ActiveX控件和WindowsAPI函数实现手持电脑与全站仪通讯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0.
钛的地球化学性质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钛由于其高强度和抗腐蚀性特征,在航空航天、医药、手机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二十世纪的战略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钛铁矿、钛磁铁矿和金红石是最具经济价值的含钛矿物。钛最初被认为是变质过程中最不活泼的金属元素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钛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入变质热液流体中发生活动迁移。高压变质脉体中金红石和磷灰石作为共生矿物存在,这可能为富F溶液对钛迁移富集的影响,当氟磷灰石从富F流体中结晶沉淀时K_2TiF_6络合物分解,钛在其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结晶沉淀出金红石,而这一富集迁移沉淀机制很可能是变质型金红石矿床变质富集的机制。在岩浆矿床中,钛常作为伴生元素赋存于磁铁矿床中。一般认为部分熔融程度、挥发分含量和成矿岩浆温度等决定了含钛矿或高钛岩体的形成,本文认为富金红石的再循环洋壳或者富钛沉积矿床重熔是岩浆型钛矿床的重要成矿物质来源。沉积型钛矿床的形成与区域地质、地理和水动力学有关,它们常在被动大陆边缘,以高风化、高品位钛源岩为后盾通过风化、剥蚀和海侵等主要形成在沿海岸带特别是南北纬30°低纬度地区。总之富钛源区、起源深度、部分熔融温度和程度、陆壳混染程度、挥发分、流体成分、风化剥蚀能力等决定了钛矿化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