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部地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涉及到大陆形成过程中的古洋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重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兴安岭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即是古亚洲洋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龙江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砂岩样品进行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实林西组和老龙头组存在280 Ma、370 Ma和500 Ma的三组峰值年龄,分别代表物源区存在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浆弧以及北侧地块的统一基底,林西组和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254Ma和247 Ma,结合野外实测剖面研究结果,认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1∶20万地质图显示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笔者发现研究区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白音高老组与下伏晚二叠世林西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结合大兴安岭中部零星出露的早三叠世地层、二连盆地参1井中也存在早三叠世地层,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应存在早三叠世地层,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应为连续沉积,现今多数地区早三叠世地层的缺失是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剥蚀造成的。根据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中碎屑锆石存在1800 Ma左右的典型华北板块基底年龄和两者的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内蒙古贺根山缝合带中花岗闪长岩244 Ma的年龄以及双井子岩体、哈拉图岩体、吉林中部大玉山岩体均为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群最终闭合时间应为P3-T1。  相似文献   
62.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生油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油气沿着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二-三油层砂体以狭窄的路径侧向西运.共发育3条运移路径,侧向运移的油气受低幅度构造、断层和地层尖灭遮挡富集成藏.西部斜坡构造幅度较低,断层规模小,平面延伸的距离短,不利于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盆地边部的地层超覆带是寻找大规模地层尖灭油气藏和油砂矿的有利地区.斜坡区普遍受大气降水淋滤作用,原油受喜氧细菌的降解作用普遍稠化,沿着大气水下渗方向,原油稠化的程度越米越低,造成自西而东原油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地层超覆带为严重降解的稠油和油砂,断层遮挡油气聚集带为中等降解的稠油,构造-岩性油气聚集带为轻度降解的稠油和正常原油.  相似文献   
63.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多构造体系叠合的演化过程。本文在总结近二十年已报导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工作,探讨了佳木斯地块的基底属性和来源,重塑了佳木斯地块西缘碰撞拼贴,以及东缘俯冲-增生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块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构造属性,裂离后经历了长距离的北漂。与松辽地块先后两次拼合,首次发生于中志留世(~425Ma),在晚二叠世前后(~250Ma)沿原缝合带位置发生裂解,拉张出新的有限洋盆(牡丹江洋),并于侏罗纪(185~145Ma)与松辽地块沿牡丹江-依兰构造带再次碰撞拼贴,形成了高压变质的黑龙江增生杂岩带。而佳木斯地块东缘受晚石炭世-晚三叠世(305~250Ma)泛大洋的俯冲-增生事件影响,形成了跃进山增生杂岩,随后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65~128Ma)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下,形成了饶河增生杂岩。因此,佳木斯地块的构造演化既涉及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消亡,又经历了中生代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而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标志着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转换始于晚三叠世(~210Ma)。  相似文献   
64.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strength over western Tibet has been computed for the period beginning with the last ten days in May, 1979 and extending through August, 1979. Our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ly smaller heat source than that obtained by other authors. The discrepancy is mainly due to adjustments in the dray, coefficient suggested by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We subdivided western Tibet into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In the north sensible heating, SH, provides the dominant input into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whereas in the southern part latent heat, LP, offer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after the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Detailed heat budget calculations were also carried out over limited regions of southwestern Tibet which hau good station coverage. During periods with area-averaged rainfall ≤1 mm/day an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maximum was located over southwestern Tibet near the 500 hPa level, while a heat sink dominated the upper troposphere in a layer of subsi  相似文献   
65.
对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特征及含油气性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黄海是由古、中、新生界叠置而成的一个大型叠合盆地,发育4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层:构造层Ⅰ(Z-S)、构造层Ⅱ(D-T)、构造层Ⅲ(T3-E)和构造层Ⅳ(N-Q)。构造层Ⅰ在海区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下古生界的盆地相-台地相沉积建造,最新地震资料推测,其厚度大且稳定,但构造特征不清楚。构造层Ⅱ由上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组成,是以碎屑岩和灰岩为主的一套海相地层,主要受到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南、北部残留地层及结构不同,但以挤压构造样式为主。与陆区比较,南黄海盆地海相构造层Ⅰ和构造层Ⅱ的构造格局相对稳定,变形强度较弱。构造层Ⅲ发育白垩系和古近系,局部存在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主要赋存在坳陷或凹陷内,隆起或凸起基本缺失,为一套陆相砂泥岩沉积,在北部坳陷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快,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半地堑的结构特征,以拉张构造样式为主。构造层Ⅳ(N-Q)为区域沉降的产物。南黄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北部坳陷发育有古生古储、古生新储、新生古储等油气成藏组合类型,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66.
对大兴安岭中南段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哈拉黑地区原定二叠系林西组和侏罗系白音高老组的样品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林西组的282 Ma和317 Ma两组峰值年龄以及白音高老组134 Ma、242 Ma和284 Ma的3组峰值年龄,说明原定白音高老组地层并非属于侏罗纪,而应该属于白垩纪。根据锆石结构特点推测林西组地层物源可能主要来自该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浆弧产物和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综合区域资料研究认为,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可能曾经发育有三叠纪沉积,现今大面积的缺失是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剥蚀所致。  相似文献   
67.
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地区发育古生界-第四系沉积。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拼接,在下扬子地台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广阔稳定的后加里东台地。早中泥盆世台地处于剥蚀夷平阶段。晚泥盆世开始接受内陆河流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海侵加强,包括勿南沙隆起区在内的整个南黄海成为浅海环境,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引起裂陷和陆棚的沉积分异,湖泊-滨岸沉积发育,并形成多个煤层。早三叠世早期,下扬子区大幅沉降,全区遭受海侵,台地灰岩、浅海灰泥岩沉积区占据了现今的黄南盆地、中部隆起及黄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大规模退出苏浙皖区,南黄海演变为潮坪,沉积了较厚的碳酸盐岩,局部地区出现渴湖环境;晚期,海水全部退出苏浙皖区,开始沉积以河、湖相为主的黄马青组红色碎屑岩,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印支运动早期,后加里东地台的南侧产生裂谷,北侧为边缘坳陷。印支运动晚期,南侧裂谷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而进一步扩大和裂陷,形成黄南盆地。中三叠世末,随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加剧,苏鲁造山带形成并不断上升,在其南缘形成前陆盆地。中生代黄北盆地和黄南盆地内河流相、湖相沉积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沉积总厚度达3000~6000m。古新世-渐新世末,黄海进入断陷发育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湖相沉积占优势,渐新世沼泽沉积发育。中新世-第四纪南黄海转入区域性坳陷沉降,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  相似文献   
68.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发现的凝析油及油型气扩大了油田的勘探潜力.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背景对凝析油、天然气和固体沥青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深层凝析油包括煤成凝析油和泥质烃源岩形成的凝析油,前者芳烃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重,后者饱和烃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轻,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二者均来自于沙河子组烃源岩;油型气甲烷碳同位素轻,一般小于-45‰,且甲烷与乙烷之间碳同位素分馏明显,属原油裂解成气特征,油型气与煤型气混合可能是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重要原因之一;火山岩储层中的固体沥青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含量0.08%~0.16%,氢指数49~297 mg/g,Ro大约为1.87%,表征固体沥青现今的成烃潜力较小,原油向天然气转化主要发生在高成熟阶段的晚期,对应的地质年代大约是嫩江组-明水组沉积末(80~65 Ma).原油向天然气转化的事实启示,深层天然气勘探要兼顾古油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黄河中游及邻区的黄土高原保存着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断陷盆地和山间盆地中沉积了数千米的河湖相沉积,隆升山系山前地带分布有山麓-洪积相沉积,成因类型齐全,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晚新生代地层研究的重要地区。文章主要依据近30年来各省(区)晚新生代地层最新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晚新生代地层的主要岩性、厚度、沉积相和分布特征,并通过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沉积类型之间的区域地层对比,尝试恢复各时期古地理地貌。古近纪-中新世早中期,区内地势东高西低,中东部总体都是持续抬升、剥蚀和夷平过程;中新世灞河期,区内东、西部发生了构造反转,东部开始接受沉积;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为内陆湖泊阶段;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南北地形分异,北部仍为内陆湖泊环境,南部黄土加速堆积,内陆湖泊逐渐消亡,河谷下切,堆积阶地发育;晚更新世后期以来,地势高差加大,随着气候变暖,雨量增加,黄河全部贯通,高原北部沙漠化与南部水土流失日趋加剧,以侵蚀作用为主。现代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格局形成可作为内陆湖泊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的分界,也是黄土从堆积为主向侵蚀为主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0.
嫩江洋闭合机制是大兴安岭地区一个争议较大的科学问题。音德尔杂岩为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盆山结合带上新发现的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岩石强烈韧性变形,其构造变形样式及时间较好的记录了嫩江洋闭合过程。该套杂岩基质由绢云片岩、绿泥石片岩及阳起石片岩等组成,岩块主要包括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安山岩及花岗岩。宏观变形样式观察和微观组构分析表明,音德尔杂岩发育两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以倾向NW的片理、片麻理及糜棱面理为标志,并发育有NNW向倾伏的构造线理,线理倾伏角一般较大,指示NW-SE方向强烈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期逆冲线理;晚期变形以NE向倾伏的低角度矿物拉伸线理为标志,石英及长石等矿物通过晶内位错滑移与膨凸式重结晶等塑性流变方式显著定向拉长,构造形迹指示一期NE-SW走向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晚期线理普遍改造或置换早期线理。两期构造变形事件分别对应兴安增生地体与松嫩地块碰撞造山早期的强烈挤压阶段和造山晚期伸展走滑调整阶段。构造岩与围岩接触关系年代学研究限定音德尔杂岩构造变形发生于早石炭世末期(323Ma)之前。早石炭世早期嫩江洋开启双向俯冲模式,在兴安增生地体东缘和松嫩地块西缘形成大量增生楔。早石炭世末期嫩江洋闭合,兴安增生地体与松嫩地块碰撞拼贴并发生强烈挤压造山,两侧增生楔在NW-SE方向汇聚应力驱使下呈花状仰冲隆起,伴随斜向走滑形成早期高角度叶理与线理。造山晚期,兴安增生地体与松嫩地块之间发生显著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形成了NE-SW走向的低角度矿物拉伸线理。嫩江洋闭合相关构造的解析表明其具有双向俯冲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