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西部滨海湿地调查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单波束测量、地质取样、海水取样、钻探、地下水采集与监测等多种调查手段及工作方法,首次在我国华南西部开展1∶10万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对滨海湿地类型及分布、滨海海域地形地貌、沉积物环境质量、海水环境质量、生态地质演化、地下水化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项目系统查明了该区滨海湿地类型、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建议,为后续我国南方滨海湿地调查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过渡地带,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60%的GDP总量集聚在离海岸线不足100 km的区域。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1975—2018年间的大陆海岸线数据,并基于GIS平台,对海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空间位置变迁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大湾区大陆岸线时空变化明显,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75—1995年,岸线长度上升明显,岸线类型格局变化显著;1995年后,岸线长度增长较缓,但建设用地态势增长强劲。(2)大湾区大陆岸线整体形态上不断曲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长;空间位置变化上,大陆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年平均速率达9.91 m/a,向海延伸最远的地方出现在洪奇门至蕉门和虎跳门至鸡啼门岸段附近,最大值可达197.88 m/a。(3)大湾区大陆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及人类活动干预程度处于逐渐增强的趋势,人为影响主要体现为港口码头建筑岸线及围填养殖岸线。(4)大湾区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是岸线演变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是岸线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在20世纪末,发展速度对海岸线的影响最大;在21世纪初,发展强度则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使得地震采集数据量及其精度实现质的飞跃,南沙海域的地震调查,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等离子震源,获得地震剖面精度优于3 m局部甚至可在1 m之内,为科学研究、工程、浅层资源、地质灾害预警等研究奠定基础.在南沙第四系识别出了七个地震反射界面,确定500 ms至海底沉积区间内地震层序与三期海平面升降并与冰期、间冰期对应,典型地震剖面展示第四纪至少有三套完整的具有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的地震相证据,与全球的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一致.精细的浅层地震结构表明:南沙的地质现象丰富,浅层断层非常发育,下切河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遗迹的形成的地震相清晰,是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重要的海洋测绘成果——南海重磁异常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校正、处理、整合升华了1987~2007年的南海海洋重磁调查成果,编制完成南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南海磁力ΔT异常图两份基础图件,探索了南海磁力ΔZ⊥异常的处理方法,并且获得了可信的南海磁力ΔZ⊥异常图。成果证实,本文编制的南海重力测量图件、磁力测量图件与南海多波束测深测量的结果匹配,这三种地球物理的成果可以互为验证、互为补充,并且与拖网获得的岩石地球物理性质一致,说明所编制的南海海洋测绘图件可信。提出开展多兵种联合的海洋测绘工作建议,这是海洋测绘发展的方向,互为验证、互为补充的海洋测绘成果才能踏实用于海洋资源、海洋地质灾害预测、海防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才能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约旦西南RasEn—Naqb陡坡的岩性学、地貌和构造演化提出了一个报告。该陡坡,形成了一个壮观的700m高的西南向陡坡,包括几个部分,并大致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至少65km,有约20-25km宽。它分开两个独特的地貌和环境区域:西南的沙漠和东北部的石灰岩高原。陡坡周围陆地海拔从南到北的突然变化,在气候、残积土、植被覆盖和岩。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地壳深地震反射剖面初步的解释,将可以改善酣四里岛的地壳地质模型。陔剖面最近在西西里岛陆上获取,从伊特鲁咀弧海岸到Iblean前陆(SIRIPRO多学科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7.
Andrew  M.  Gombos  William  G.  Powell  Ian  O.  Norton  万玲 《海洋地质》2009,(4):43-51
印度最大的油气聚集区位于西印度,具有独特的构造事件集中发生。中生代沿元古代活动带构造方向的裂谷作用形成了印度海岸的被动边缘盆地。Campanian期(83.5—70.6Ma),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发生分离,南北向正断层传播进入到Cambay Graben地区。在初始德干Reunion热点之上,晚Maastrichtian(70.6—65.5Ma)隆起在西北印度海岸产生了伸展应力场,形成盂买高断块。早古新世,德干溢流玄武岩喷发后,伸展在薄弱的地壳中继续,引起了孟买地堑和Surat坳陷沉降的加强、Seychelles微大陆从印度分离以及孟买高地上正断层的重新活动。孟买地堑和Surat(Danahu)坳陷在热沉降期间充填了富有机质页岩,在缓慢沉降的盂买台地上发育了始新-中新世浅水碳酸盐,海平面波动产生了次生孔隙的发育。晚第三纪成熟的Surat(Danahu)坳陷页岩生成烃类,运移至孟买高的碳酸盐储层。Canlpanian构造事件之后,Konkan—kerala和印度东海岸的较老盆地并未受到影响,缺乏有利的成藏要素是该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北冰洋首次大洋钻探(IODP302)在罗蒙诺索夫海岭获取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为认识该区的沉积环境演变及烃原岩特征提供依据。该区晚白垩世以来有两次大的沉积间断:晚白垩世一晚古新世(80~56Ma)和中始新世一早中新世(44—17.5Ma)。有沉积纪录的晚古新世一中始新世(56~44Ma),平均沉积速率为12.8m/Ma;早中新世以来(0~17.5Ma),平均沉积速率11.4m/Ma。从沉积物特征及有机碳含量来看,该钻孔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古新世一中始新世,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处于还原环境,TOC含量很高,为1.77%~6.30%;上部,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颜色呈条带状,主要为氧化环境,TOC含量很低,〈0.4%。对全岩进行Rock—Eval指标测定,表明中始新世富有机碳沉积物大多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而晚白垩世、晚古新世生烃潜力较差。Tmax与月。值表明,钻孔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沉积物有机质尚处于未成熟状态,没有生烃;因此中始新统的中部较高的s1值,可能是由于烃类产生于其他更成熟的层位后运移至该处聚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降覆盖阶段(N—Q)。对其中陆内断陷盆地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晚白垩世泰州组烃源岩发育,具有4套储盖组合,圈闭构造多,成藏配套条件好,计算其石油资源量约20×108t,是当前在南黄海获取油气重要突破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10.
近岸极浅水区的水深复杂多变,因受调查条件所限,往往成为测量的盲区。本文利用Landsat ETM多光谱影像,结合实测数据,探讨其对近岸水深反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北部湾海域,ETM2是适合水深反演的最佳波段,水深Z与光谱辐射值L2及深水辐射值LS2之间存在以下关系:Z=-17.19In(L2-LS2)+56.40。从反演效果来看,总体上能反映水深的变化趋势,同时一些小的地形变化,如潮沟等也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对近岸较清澈的海域,遥感影像的水深反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