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369篇
地质学   711篇
海洋学   17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昆山W-Mo-Cu矿床地处赣北九岭矿集区南部,距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狮尾洞矿区仅3 km。矿床目前处于详查阶段,已探明钨达中型规模,同时伴生中型钼矿及小型铜矿,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昆山矿床矿化样式较为单一,W-Mo-Cu矿体以石英脉形式产出,主要赋存在燕山期侵入岩顶部与新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的外接触带,具有"上钨中钼下铜"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大湖塘矿床矿体主要产在燕山期侵入岩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内外接触带,具细脉浸染型白钨矿、热液爆破角砾岩型钨铜矿及石英脉型黑钨矿"三位一体"的矿化特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昆山W-Mo-Cu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矿区内呈岩株状产出的似斑状花岗岩的年龄为151.7±1.3 Ma,晚期花岗斑岩脉的年龄为136.6±2.5 Ma;利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1.0±1.3 Ma和150.0±1.0 Ma,厘定矿床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且与似斑状花岗岩有关。结合前人所得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数据,认为赣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具多期性,可分为160~150 Ma(塔前、朱溪钨多金属矿床)、140 Ma(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和125 Ma(香炉山钨矿),主要集中于150~140 Ma。晚侏罗世,华南地区全面进入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赣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可能与这一构造背景有关。昆山矿床具"上钨中钼下铜"的分带模式,其成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西藏当雄县尼拢玛铅锌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带之拉屋―嘉黎成矿带西段,区域上铅锌矿床较多,成矿条件有利。本文根据已知矿体特征及化探异常特征,对矿区进一步找矿方向进行分析,认为矿区F3断裂以北地段显示较好的Pb、Zn、Ag、Sb等元素综合异常,异常中心明显、衬度高、峰值高,且该异常沿推测断裂带分布,与已知矿体位置一致或几近平行,表明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矿区F3断裂带以南存在Cu、Au、W、Sn综合异常,该异常沿背斜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分布,地质背景及化探异常特征与拉屋矿区类似,表明其具有寻找中高温金属矿床的远景。  相似文献   
83.
在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5勘探线地电化学勘查剖面上采集了电提取前后的土壤样品,开展了全量及顺序提取"七步法"分析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地电化学过程所提取的元素是以多种相态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为主,同时颗粒较小的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也可被电化学过程所迁移、吸附;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元素某一种或几种相对活性相态含量与矿体产生了极好的空间对应关系;较浅的运积物覆盖层及深部有矿体或矿化体存在,可导致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微量金属元素全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地电化学方法在运积物覆盖区具有较大的勘查适用性。  相似文献   
84.
福建龙海杨梅产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省是中国杨梅重要产地,其中龙海市浮宫杨梅因其独特品质而名扬海外,是当地的名特优农产品。以龙海杨梅产地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35套岩石-土壤-杨梅果实样品,测定了主量组分、植物营养有益元素、有害元素以及土壤部分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研究表明:受地质背景影响,浮宫镇及其周边杨梅产地土壤中植物营养有益元素的有效度及其有效量普遍高于东泗镇,而有害元素含量较低,为浮宫杨梅的优质高产、富硒杨梅产出提供了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P、Mn、Cu、Zn、S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岩石、土壤Se含量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采集的35件杨梅果实样品富硒率高达74.3%;植物营养有益元素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有害元素,显示出杨梅对营养有益元素的选择性吸收以及对有害元素的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85.
铅锌矿是湘西-黔东地区的优势矿种,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找矿潜力巨大。综合分析前人有关湘西-黔东生物礁的资料,介绍了藻灰岩的沉积特征,并结合大量实际地质资料,对藻灰岩控矿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碳酸盐泥对Pb2+、Zn2+离子的吸取,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成岩矿床类型,兼有成岩期后矿床性质; 藻礁灰岩与不同岩性的接合部位及其附近等微地球化学障区,往往就是铅锌富矿体产出部位; 藻礁灰岩与礁间通道的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呈指状交叉接触处,也常有铅锌富矿体产出; 铅锌富矿体基本上产于清虚洞组灰岩段中,且明显受该段藻礁灰岩控制。为满足国内外对铅锌矿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深入研究区内铅锌矿的地层岩相岩石控矿因素及其富集规律,指导该地区藻灰岩中铅锌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6.
通过四川荥经-汉源地区的铅锌矿的选区工作,在阐述选区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以往铅锌矿勘查程度和选区方法上,结合我国近时期矿产预测、勘查方法和成果,进行了选区方法的探讨。文章认为最简单直接选区方法是野外核实找矿地质条件(层位、构造、异常及邻近具成型的矿床特征、勘查模型)是否和室内研究预测的一致。  相似文献   
87.
紧扣福州"东扩南进、沿江面海"城市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2011~2014年开展了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调查(福州城市地质调查)。通过开展全域不同比例尺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及地铁沿线、应急水源地等11个专题调查,建立了福州市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已成功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总结福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意义,梳理主要成果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查阅便利,在全省城市地质调查的成果应用、拓展服务等方面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8.
凭借图谱合一优势,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系统研发也显得十分迫切。论文在借鉴现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系统基础上,结合高光谱遥感的关键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特点,设计并实现了高光谱遥感地质灾害信息提取系统。该系统选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7与Microsoft Visual C++2010集成开发环境,充分利用GDAL、Open CV等开源组件库,基于插件式开发框架进行设计与实现。系统拥有数据读取、光谱操作、图像处理、灾害识别、分析统计、制图输出等主要模块,模块之间采用插件式松散耦合方式设计,即相互独立又有流程导向,是个一体化自动化的灾害信息提取系统。系统在减灾应用示范中得到验证,可提高地质灾害解译效率与准确性,节约工程调查成本,为减灾防灾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9.
利用GPS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观测值监测土壤湿度的精度直接受多径干涉相位与土壤湿度间的关系模型影响。传统方法基于线性模型,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排除特例提高普适性,但未合理考虑坡度、植被及天气等因素。基于上述因素短期变化可忽略的假设,引入时间窗口,采用自相关分析确定窗口长度,利用窗口内样本动态线性回归构建预测和插值模型反演土壤湿度。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窗口后,预测、插值误差分别下降17.4%和54.6%,相关系数上升16.2%和32.9%。插值模型利用了待估时刻之后的观测量,精度更高;预测模型精度略低,但更适于实时应用。同时,残差极大值与土壤湿度的上升之间显著相关。预测残差较土壤湿度具有极大值更小、时刻略微提前的时域特征。  相似文献   
90.
利用上海地区2016年11月份探空气温观测资料,把观测资料分为五个高度段,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气温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对每个高度段气温观测资料进行三次样条插值,结合交叉检验的思想对探空质量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次样条插值的质量控制算法在低空天气状况良好的条件下,对探空气温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效果显著,能更有效地标记出气温观测数据中的可疑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