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493篇
海洋学   19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松辽盆地东南部油气、煤层气后生蚀变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辽盆地东南部上白垩统泉头组、姚家组和嫩江组岩石中黄铁矿及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泉头组、姚家组中后生还原褪色作用形成的灰色、灰绿色砂岩中的黄铁矿及硫同位素均显示出了深部来源的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作用成分特征。该区原生沉积成岩岩石及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的δ^34SV-CDT为正值,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还原作用岩石及黄铁矿中δ^34SV-CDT为负值。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不仅使杂色、紫红色原生氧化砂岩还原为灰色、灰绿色还原性砂岩,还使岩石还原容量大大增强,而且油气、煤层气在有机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铀的叠加富集,岩石铀含量普遍增加,局部可形成铀异常、铀矿化。首次在门达地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中发现网脉状水云母化,显示铀成矿具有低温热液蚀变特征,铀矿化与低温热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2.
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类型及其生态脆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皇岛地区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沙质海岸湿地分布区,主要湿地类型为沙质海岸湿地、岩石性海岸湿地、河口湿地、泻湖湿地、浅海水域和人工湿地.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滨海湿地生态束皖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湿地植被自然演变缓慢、淡水供蛤量严重不足、海岸侵蚀日趋严重、人工围垦导致大面积自然湿地消失以及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合理调控人类干扰活动是促使湿地脆弱生态束皖向良性和狍定方向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3.
全球变化影响下青岛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近50多年来青岛海岸带地区的地理环境要素发生了许多超常的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1991-2002年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了0.94℃,同期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上升了2.18℃,≥10℃的天数由每年207.6d增至218.5d,近海年平均海水温度在20世纪60年代为13.45℃,而1991-2002年为14.20℃,上升了0.75℃。海岸沙滩侵蚀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山湾每年蚀退达7m;胶州湾面积由1952年的559km。缩减为2002年的382km^2;滨海漏湖湿地几乎全部消失。由于海岸带气候和水温的变暖使研究区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如茶树从南方引中成功并形成产业,一些本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越冬的鸟类(如大天鹅)已迁至山东半岛越冬;某些生活在温暖海洋中的海洋动物也频现青岛。  相似文献   
144.
内蒙产高烧失低品位硅藻土的提纯及碳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内蒙产高烧失低品位硅藻土的提纯,采用水洗[CD*2]焙烧工艺进行了实验。探索了水选次数、焙烧条件等对提纯效果的影响。采用XRD、FTIR、SEM、BET和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提纯试验获得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水选法可以实现石英、长石和黏土类杂质的去除,有机质的去除采用600 ℃焙烧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提纯效果。提纯硅藻土SiO2质量分数达到82.98%以上,比表面积可达44.5 m2/g,堆积体积达21 mL/10g。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焙烧水选提纯土,获得的碳化硅藻土与橡胶相容性好,可替代半补强炭黑。  相似文献   
145.
铁路连续梁拱组合桥基于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铁路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支座减、隔震设计.针对该桥梁的特点提出了摩擦摆支座减、隔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建立全桥计算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摩擦摆支座可以显著地减小结构顺桥向的最大地震弯矩及拱顶变形,横桥向的减、隔震效果受输入地震动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6.
目前认为活动支座摩擦作用对连续梁固定支座剪力起有利的降低作用,抗震分析时一般忽略活动支座摩擦作用的影响。为了研究连续梁桥活动支座摩擦作用对固定支座剪力地震反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活动支座摩擦作用的连续梁桥抗震分析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各种情况下的固定支座剪力。研究发现,活动支座摩擦作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利的,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需要考虑活动支座摩擦力的情况,提出固定支座剪力简化计算公式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自振特性及场地反应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7.
哈拉乔拉镁铁质岩体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东南缘, 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岩、辉长苏长岩、含长辉石岩、橄榄辉长岩和橄长岩.哈拉乔拉岩体具有低TiO2(0.09%~1.28%)、低碱(Na2O+K2O=0.37%~0.78%)的特点, 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 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 εNd(t)为-2.62~-0.78, εSr(t)为37.49~45.28.元素地球化学和Nd-Sr同位素组成表明, 岩浆源区为被消减板片交代改造过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原生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 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橄榄石、单斜辉石以及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堆晶, 后期有钛铁矿的析出.   相似文献   
148.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 年和2010 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 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 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蒙古野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影响(χ2=79.06,df=12,P<0.01)。采用ANOVA分析同季节不同行为间差异,结果表明,春季:移动、警戒、“其他”两两间无显著差异([WTBX]P>0.05),其余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仅移动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秋冬季:仅警戒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蒙古野驴昼间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采食时间比例在春季各时段均较高(>45%),仅中午(14:00~15:00)有1个低谷(27.62%),夏秋季则为晨昏采食模式,冬季采食峰值(87.85%)在中午时段(13:00~14:00)。休息和采食高峰在各季节交叉出现,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晨昏时段。蒙古野驴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和活动节律适应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如气候条件、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生理期、昼间长度、捕食风险等。  相似文献   
149.
李春初 《热带地理》2013,33(5):636-639
对湛江港(湾)的成因提出如下假说:1)第四纪晚更新世时期,湛江地区可能发生过一次天体撞击地球的突变事件,撞击地点在麻斜海;2)从撞击坑中升起的大量尘烟被风向北吹送,在湛江港(湾)以北地区沉落下来,形成了面积颇广、厚约50 cm的风成黄土层;3)受此撞击事件影响,南三岛分裂成3个小岛,还诱发了周边的火山活动;4)湛江港(湾)上端伸入陆地的溺谷湾区域,出现“X”形裂痕,该裂痕在其后的低海面时期,遭受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加深、拓宽,再于冰后期海侵时成为溺谷湾。以上猜想,主要依据对以下3方面的现象及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得出:一是湛江以北大面积、铺天盖地而来的风成黄土源于何处;二是麻斜海象是一个“坑”,坑中物质及其周边环境有一些异常;三是湛江溺谷湾发育的基础像一条裂谷。  相似文献   
150.
珠江河口咸潮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初 《热带地理》2013,33(4):496-499
咸潮只是河口偏于向陆一侧盐度较低(0.5~10)的那一部分盐淡混合或冲淡水体,不宜将河口“咸水”和海洋“盐水”等同或混为一谈;视“咸潮上溯”为“盐水入侵”欠当。咸潮上溯为河口自身物质的随潮运动,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咸潮上溯之动力机理,与河口水、盐物质于一年、一月和一天中随潮在河口的进出、“排”“蓄”循环运动过程有关。小潮向中潮变化时期(一月中)及其初落时段(一天中),河口正处于由“蓄”(进)转“排”(出)阶段,其时表“排”(淡水)、底“蓄”(咸水),水体高度呈层,受异重流的影响,底部咸潮进一步上溯“冲刺”达盐度最大值。大潮向中潮变化时的压咸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