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529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介绍了基于“9210工程”和MICAPS系统的资料自动存储、整理、检索和历史天气图分析业务系统——基于MICAPS系统的数字化天气图及常规气象资料检索分析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该系统高度自动化、设计友好的功能和在业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2.
冬小麦遥感冠层温度监测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冬小麦主要生育期(2002年4月初到5月底),对不灌溉的冬小麦测定了冠层温度、地温、气温以及土壤含水量,计算了冠气温差且分析了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含水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00的冠层温度能较好地反映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但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有较大的波动性;14:00的冠气温差能较好地反映40c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很高,在20cm、40cm土层,两者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866、0.99389,这为用区域遥感数据反演主要生育期冬小麦的冠气温差进而监测区域40cm土壤含水量提供了实验性的依据;拔节期和灌浆期,用14:00冠气温差来拟合各土壤层的土壤含水量有较高的精度,从而为用区域遥感数据监测区域土壤含水量提供了经验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43.
图像控制点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面控制点数据是航天航空图像摄影测量几何处理的必需数据。文中首先比较了控制点数据的存储管理方式,即采用文件系统方式与数据库方式的优缺点;接着分析了控制点图像数据的特征,从而提出了图像控制点数据的数据库存储方案,讨论了图像控制点数据库的查询方法;最后结合文中的方法,设计并且实现了一个控制点图像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实验系统。通过分析认为,建立控制点图像数据库是重复利用控制点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4.
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东段,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火山岛弧带、晚古生代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自中生代开始,区内逐渐向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过渡,并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明显的由挤压构造体系向伸展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在一系列构造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伴随着金、钼、铜、铅、锌等多金属富集和矿化,该地区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45.
全球地面降水月值历史数据集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溯  徐文慧  许艳  李庆祥 《气象学报》2016,74(2):259-270
全球降水历史数据是开展气候、水循环等研究的基础。收集整理全球12个数据源降水历史月值资料,通过站号、站名甄别不同数据源中相同台站,对344个通过相关系数、一致率、均值t检验、方差F检验的台站多源资料进行拼接,尽可能多地融合各套数据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全球降水历史月值数据集(CMA Global PrecipitationV1.0, CGP)。数据集重点解决当前国际数据产品在东亚地区站点稀少、同时应用多套数据应用门槛较高等问题。数据集收录3.1万个台站共计1.87×107组月降水记录, 4152个台站序列长度达百年。与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的全球降水数据集(GHCN-M V2.0)对比,CGP新增1万个站点、0.5×107组有效观测记录和1030条百年序列,其中141条百年序列通过多源整合技术获取。CGP的站点和数据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东亚、东欧、西伯利亚等站点稀疏地区。基于CGP分析的全球降水时空特征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结果较一致。新增的数据虽然没有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总体特征,但对区域性的百年降水变化检测有一定影响。基于CGP的全球降水百年序列结果显示,20世纪前半叶全球降水量偏小,近20年是1900年以来全球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各纬度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6.
杨忠琴  赵磊  贺永忠  安亚运  盘应娟 《贵州地质》2016,33(3):199-204,198
为了研究沿河县萤石矿成因,主要针对研究区内具代表性的水田坝和丰水岭两个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等离子质谱(ICP-MS)对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岩的稀土总量、轻稀土和重稀土的含量远高于萤石矿石,但是萤石的稀土配分型式与围岩相似。根据Moller等(1976)的Tb/Ca_Tb/La关系图,结合矿体特征和区地质背景研究,认为该区萤石矿为热水(热卤水)再造沉积岩(或矿床)。  相似文献   
47.
位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南缘羊八井盆地的七弄沟分布着广阔的泥炭地,通过提取七弄沟泥炭的腐殖化度和总有机碳信息,并结合14 C测年控制,反演了全新世9.1~3.5cal.kaBP羊八井盆地的环境变化信息。根据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特征,将该地区9.1~3.5cal.kaBP的气候分为3个主要阶段:阶段Ι(9.1~7.4cal.kaBP)温度波动上升阶段,9.1~7.4cal.kaBP七弄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期间发生了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9.1和8.0cal.kaBP左右;阶段Ⅱ(7.4~4.7cal.kaBP)温度波动频繁且剧烈阶段,此阶段七弄沟温度波动频繁且剧烈,在6.0和5.8cal.kaBP发生了两次比较显著的降温事件;阶段Ⅲ(4.7~3.5cal.kaBP)温度波动下降阶段,4.7cal.kaBP之后温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是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远比第二阶段小,仅在4.0cal.kaBP发生了比较显著的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48.
为确保中国盐度标准海水产品质量,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定期监控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文中研究了中国盐度标准海水稳定性所需考察的因素。对于短期稳定性主要考察高温、低温、低压、冲击、碰撞和振动等6个因素对其特性量值的影响,对于长期稳定性考察其特性量值在3 a内是否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盐度标准海水的特性量值在非正常存贮环境条件下不发生显著变化,并在其标称的3年有效期内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9.
华北地块中部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50.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