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青藏高原山地湖泊扩涨与山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10万与1∶50万地形图,考察了青藏高原的山地湖泊及其流域的河流(水文)、雪线、冰川高度、各高度山地面积与湖泊面积之间的关系。高原湖泊的规模与流域山地(其高度,中、西部湖拔大于500~750m,东部大于250m)存在密切关系。揭示山地降水是湖泊水的主要来源,其质(低温)与量是维持湖泊一定规模与稳定存在的主要因素。由于山地湖泊存在这种特殊的水文特点,因此,地质历史时期的暖湿期,高原山地湖泊比之低地、丘陵湖泊,扩涨规模可能更为显著。40~23kaB.P,高原山地湖泊异乎寻常地扩涨,可能是降水在暖期季风雨增加时,在山地区增高更甚,更多的低温水流贮湖泊造成的。  相似文献   
23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向高度依靠信息和技术的智能性方式转化。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已成为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东莞市城乡规划CORS动态定位服务系统能高效、精确地应用于各种测绘工作的基础和现代化的规划地理信息管理,从而满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监控等多种现代信息化管理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33.
马头钼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皖南地区新探明的一个中型多金属矿床,成矿受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体系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机制制约。文章通过对矿床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厘定了矿床成因,并构建了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91℃~398℃、盐度范围为0.88%~37.4%、密度范围为0.18g/cm3~1.10g/cm3,属中温、中等盐度、中低密度流体,成矿流体演化经历了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三个阶段,石英-绢云母化阶段成矿规模最大;矿石与围岩全岩Pb同位素组成均一,在~(208)Pb/~(204)Pb-~(206)Pb/~(204)Pb图中呈线性分布趋势,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花岗闪长斑岩参与成矿的特征更为显著;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组成介于-1.00‰~+7.00‰,近似塔型分布,辉钼矿硫同位素组成高于黄铁矿,表明矿石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均一且达到平衡,硫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无矿、含矿两类石英脉氧同位素组成范围为9.80‰~13.0‰,二者为同源热液作用的产物,流体中δ18 O水值为-1.21‰~+1.99‰,接近大气降水值,推测在成矿过程中原始含矿热液受到不同程度大气降水的混合。马头钼铜矿床为一具有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的次火山-热液矿床,属斑岩成矿系统,花岗闪长斑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成矿母岩,粉砂岩也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但钾长花岗岩脉与成矿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34.
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31日广西大风天气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层结结构、垂直风切变场、局地层结特征、物理量配置、雷达回波及地面风场特征,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以为此类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5.
综述生态气象灾害定义、类型和特点,分析广西4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气候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气象灾害现状与危害。气象因子是生态气象灾害产生、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强降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是导致广西生态气象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近年来,广西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气象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入侵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236.
利用1981-2020年广西台风逐日降水量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以1981-2010年30a资料作为历史气候态,采用百分位法定义广西台风极端强降水阈值和区域性极端强降水过程,对广西台风极端强降水特征和区域性极端强降水过程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不同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差异很大,基本上呈现出南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减小的趋势,极端降水阈值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多;(2)广西平均每年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台风个数为2.975个,最多6个;出现台风极端强降水年平均日数为7.8d,最多26d;从变化趋势来看,台风极端强降水在桂中和桂南多有增加,桂北大部地区为减少;(3)对比16个区域性台风极端强降水过程的环境参数,整层大气可降水量、850hPa水汽通量、200hPa散度和700hPa垂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极端性,一般偏离气候态2倍标准差,对广西台风极端强降水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37.
利用华南区域常规观测站资料、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生成环境条件、移动转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台风"韦帕"生成于热带辐合带弱垂直风切变中心附近,高海温是其生成及发展的基础条件,强度维持与西南季风及越赤道气流卷入密切相关.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变化显示,"韦帕"所获取的海表面热通量较少,这是其强度增强有限的主要原因;台风移动路径与引导气流密切相关,其不同阶段受不同层次引导气流影响,且引导气流弱,台风移动速度也较慢;台风"韦帕"发生停滞及转向,主要由于大尺度环境场发生明显改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及东风波都起重要的影响;低层台风中心附近风速变化影响台风环流结构内力的方向大小,也会造成台风路径移向的变化,高层辐散区对台风中心移动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8.
裂隙介质渗透结构表现为高度的非均质性与各项异性。为了科学有效地预测某核工程场地裂隙地下水的流动规律,揭示裂隙岩体地下水的渗流特性,笔者等采用Pilot Point调参方法与null space Monte Carlo方法(NSMC),开展了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构建了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多个渗流数值模型集合。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各个实现地下水位模拟结果能够与实际观测数据较好吻合,可反映工程场地裂隙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流动趋势;各个实现的参数化渗透结构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变化趋势是保持一致的,渗透参数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在实测数据分布区域相对较低,钻孔空白区域相对较高;该方法可以弥补单一、确定性模拟结果在表征裂隙介质渗透结构方面的局限性,有效地降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此方法对进一步提升裂隙岩体渗流模拟精度与预测能力,深化裂隙地下水迁移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9.
我国夏季最低表层水温海区——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琼东沿岸,夏季存在风生上升流,流速达3.8×10~(-3)cm/s,由于强烈的海水上升,使地处热带海区的琼东沿岸夏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于20℃,是我国夏季最低的表层水温,形成一年中出现两个“冬天”的独特生态环境。海水上升的“施肥”作用可提高海水的初级生产力,但上升流的变异,却会给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0.
刺参人工苗种的放流增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刺参增殖的途径与方法,早在1974年,我所曾在青岛栈桥以西建立人工投石区。1975年秋,放流体长0.5厘米的人工参苗,经过2—3年养成达到商品规格。试验表明,这是一种增加刺参资源的积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从我省自然条件来看,适于刺参栖息的岩礁浅海达10万亩以上,除大量投石放流苗种增殖外,能否直接利用自然岩礁、石块或大叶藻、马尾藻区进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1981—1983年我们在乳山县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试验区设在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