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7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7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在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项目中,从1983年以来正式运行了一套由美方提供的地震实时监测处理系统。在对该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和使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因此,针对情况充分运用计算机特点,并采用自动控制流程方式,使该系统功能优化,管理系统化,处理自动化。  相似文献   
42.
根据地震空区的特征,选定了七个参量作为空区的判别标识,并发展了一套用计算机自动识别空区的程序。对于所研究的地区,程序中按一定间隔选择待分析的判别地区中心点。然后,由程序按给定的七个参数之值判定在每一点周围是否存在地震空区。如果识别出了一个空区,它的位置和形状即用一条与其拟会的二次曲线的参数来描述。对不同时段的地震目录数据作同样的扫描识别,最后确定出符合判别标识的空区出现次数、各次持续时间、空区长短轴及其取向、空区面积等参数。  相似文献   
43.
黄媛  杨建思  黄磊 《中国地震》2006,22(3):269-276
2003年3月24日发生在我国新疆巴楚-伽师交界处的Ms6.8强烈地震余震序列的近台记录中普遍存在一组特殊震相,该组震相分别出现在Pg波和Sg波的后面,类似于Pg波、Sg波以分组集丛式出现,多为2~3组,且后续震相的能量有所增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经合成地震图验证,认为该组震相可能是受当地十几公里深的沉积层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的叠加波。为便于描述,文中将其分别称为P1、S1震相。  相似文献   
44.
一种从LIDAR数据提取城区DTM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杨建思  廖明生 《遥感学报》2007,11(2):209-213
由机载激光扫描系统获取的点云数据,可以直接生成扫描区域的数字表面模型,但要想提取数字地面模型还须对点云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提出了一种获取数字地面模型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利用原始的激光数据构建二维三角网,从而构建数字表面模型。通过分析数字表面模型的坡度进行初始的分割,剔出坡度较大的三角形。经过初步的分割之后,通过连通区域分析来获取每个分割区域的特征,提取出裸露地表高程,从而由点云数据构建出数字地面模型。  相似文献   
45.
在2004年5~7月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技术集成实现了南北地震带紧急强化地震观测。其中的4个关键技术集成是:采用了移动通讯技术解决边远山区地震信号实时传输问题、在Internet中建设VPN(Virtual Private Net)通道解决大型台网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问题,采用类LISS数据流形成大型台网地震台站间数据流协议,通过1P到台站技术实现对流动加密台站的远程控制。这4种关键技术的有机集成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地震遥测技术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并在3个月内建成了南北地震带动态虚拟数字地震台网。  相似文献   
46.
基于.Net的WebGIS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GIS在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建立透明开发、服务于社会公众的WebGIS服务平台尚在探索阶段.将.Net技术引入WebGIS的开发,利用SuperMap IS .Net + ASP.Net服务器组件开发技术实现了WebGIS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并以西安市阎良区为例,给出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各模块的设计方法及其使用效果.该系统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能够满足公众对防震减灾及事件应急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47.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S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 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1)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与当地的烈度考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更加协调;(2)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15~25km以内,与当地存在深度为10km以上低速沉积层的地质构造情况相一致;(3)精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394s降为024s,水平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11km以内,垂直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24km.  相似文献   
48.
针对如何科学、高效地管理四川省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常年积累下来的地震资料文献这一难题,设计了基于Lucene的全文索引检索程序.本文给出了程序的体系结构,说明了程序的主要模块及其基本功能,并详细介绍了程序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9.
计算包括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以及震后黏滞松弛引起的应力变化等,可以更好地解释余震分布、地震序列等地震观测结果。在芦山地震之前,从1900年以来龙门山区域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分析这几次地震的同震应力变化以及震后黏弹性松弛对芦山地震的产生的影响,芦山地震以后区域断裂带上的应力伴随强震如何演化,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破裂空段呈现何种应力状态,探讨这些问题可能会为了解芦山地震震源处震前的应力状态及该区域未来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地质构造、速度、密度结构深部反演结果以及GPS及应力观测资料等,建立龙门山地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进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鲜水河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年变化速率在研究区域中相对更高,这与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一致。芦山地震的前4次地震,除叠溪地震外,康定、松潘、汶川等3次地震在芦山地震震中位置产生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于0,表明这3次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超过了0.01MPa,同震触发效应十分显著。震间的黏弹性松弛对芦山震源处起加载作用,从1900年以来这种持续的加载作用也超过0.01MPa,因此在模拟应力演化的时候,介质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不能被忽略。从库仑破裂应力的角度计算龙门山区域断层的应力演化,可以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破裂的空段,在芦山地震之后仍然属于相对应力水平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