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鱼类含脂量作为一项生态一生理指标,近廿年来在渔业生物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其意义也越来越明显了。但是,由于常用的分析粗脂肪的方法一索氏法,花费人力物力较大,进行一次分析需要2-3天的时间,而渔业生物学调查却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样品,甚至一次取样数百个,有时还要远离实验室到野外去收集样品。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体会到,由于方法的限制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另外,一次取样很多不可能马上分析完,其中还存在着样品如何处理和保藏的问題。因此,具有一定准确度而又迅速简便的含脂肪量样品的处理、保藏和分析的方法,这不仅是从事测定脂肪含量工作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渔业生物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过去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有价值的工作,然而我们没有见到从样品处理、保藏到分析的一整套方法。有些工作目前仅限于方法上的探讨,在实际应用上尚有一定的问题:如毛细管法、皂化法、比重法等,虽然能快速测定,但准确度差;有些方法虽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但需另行配备一套设备,操作也不简便,如二氯甲烷提取法,脱脂残余物法等。最近见到有用红外线天秤测定含脂量的报道,由于文献收到较晚本报告中没有涉及。在样品保藏方面方法很多,有些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应用。但是,各种方法对于样品含脂量在保藏期间的变化与影响如何尚不清楚。因此,在1964年到1965年,我们主要从如何保藏样品和简化分析方法这两方面,按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精神、和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进行了一些比较实验,为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操作方法和节省人力物力提供依据。以便在渔业资源调查中加以应用。 山东海洋学院孙守田同志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鱼类生态组的许多同志都曾帮助过工作,张孝威、徐恭昭等同志对这项工作提出过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22.
地球深部壳-幔边界的层束精细结构与物理属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球深部壳幔边界的介质结构和属性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别是岩石圈结构与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由于它是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而且它与深部物质的分异、调整及其深、浅物质的运移和耦合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地震宽角反射和近垂直反射波场效应可分辨其精细结构;②壳幔边界具有高低速相间的薄层、层束状多态结构;③来自壳幔边界复杂结构的地震反射波和宽角反射波具有明显的和各异的波场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动力学响应;④壳幔边界是一个主体由榴辉岩组构的化学界面;⑤给出了壳幔边界的广义模式。  相似文献   
423.
地球深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动力过程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乃是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与逐步向量化“进军”的必然,它是探索一系列地学前沿课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到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变异,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的制约。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大陆伸展与裂谷,资源与能源等,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效应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本文讨论了金属矿产资源与地壳、地幔结构及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学响应。通过几个典型矿床和其形成要素分析了成矿作用的深层动力过程。文中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金属矿产资源成矿和分布与地壳、地幔结构及深部物质运移和成矿带。第二,金的形成与深层过程。第三,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深部物质及能量的交换。第四,地幔热柱与成矿作用。第五,地球内部深层动力过程与流体运移和必须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24.
We recognized 6 sets of reflecting P- and S-wave events from Moho and other interfaces within the crust, respectively, with the wide-angle seismic data acquired from 510 km-long Selincuo-Ya'anduo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Tibet, fitted the observed events with forward modeling, and interpreted crustal structure of P- and S-wave velocities and Poisson's ratio under the profil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tween Yarlungzangbo and Bangong-Nujiang sutures changes abruptly, and the crust is the thickest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rofile with thickness of 80 km or more. The "down-bowing" Moho is the striking feature for the crustal variation along the west-east direction. The Moho uplifts with steps, and the uplifting rate westward is greater than that eastward. The heterogeneity of P- and S-wave velocities exists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and one lower velocity layer (LVL) exists with the depth range of 27-34 km and the thickness range of 5-7 km. For the upper crust, Poisson's ratio is the lowest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rofile; for the lower crust, the Poisson's ratio at the east segment is lower than that at west segm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crustal rigidity for the upper crus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lower crust under the east segment of the profile is more ductile. We infer that the substance in the lower crust endured eastward flow along with the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and the "down-bowing" Moho is attributable to the multi-phase E-W tecton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425.
东亚大陆及周边海域Moho界面深度分布和基本构造格局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基于中国大陆和周边相邻各国及邻近海域: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以及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菲律宾海盆、太平洋及印度洋等地多年来所进行的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及所取得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结果, 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提出了以中国大陆及海域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及海域Moho界面的二维结构分布特征. 依据莫霍(Moho)界面的埋深和起伏变化特征提出: 东亚地域可以划分为18条大小不一的梯度带, 18个地壳块体, 20个沉积盆地与拗陷地区. 这些块体本身的Moho界面深度变化相对平缓, 而不同块体之间却为Moho界面深度明显变化的边界. 基于东亚及周边地域Moho界面展布和块体分区与梯度带的分布特征, 对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断裂体系与裂谷、板块边界与海陆耦合及构造格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26.
Introduction Electronic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ing to so large scale integrated and high intelligent that the microprocessor has been the core in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or in the process control system design relying on its strong controlling and computing power, convenience to be application designed and to be programmed. Now the mainstream solutions widely used in the geophysical appliance are the single chip microprocessor (MCS), the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the common compute…  相似文献   
427.
小震的综合识别研究ht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数字地震仪在山西省大同地区1999年11月记录的三分向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数字地震记录信号的自动识别.结果表明,通过采用长短时信号平均值比、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法提取特征参量进行综合识别的方法,可对地震信号进行人机交互式自动识别,且对多数ML>2.0地震识别较好.   相似文献   
428.
简单讨论了当前地学观测仪器设计中普遍使用的各种微处理器,并详细介绍了嵌入式PC104模块的特点和功能,揭示了该模块在观测仪器设计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优点.通过对PC104模块各应用技术的具体研究,实现了PC104模块在磁通门磁力仪、地震数据采集器、GPS定位导航设备的实际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429.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38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构和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差异显著,并具有特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提出了印度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向北"挺进",分别在不同档体阻隔作用下而终止于不同部位的双层"楔板"新模式,在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相似文献   
430.
基于我国双相沉积盆地与东北地域深部岩性地层潜在油气的必然前景,故必须把握全区沉积建造、结晶基底的起伏,火山岩分布和油、气盆地在浅部与深部不同岩相的空间展布;特别要在新的理念导向下,突破已有框架,重新进行油气远景的剖析和区划,深化认识油气形成和储集空间展布的深层动力过程.为此,揭示不同构造地域"透明"沉积建造、古老结晶基底和壳、幔深层动力学响应,必将成为我国在深部发现大型和超大型潜在油气藏的关键所在.通过国内外油气能源分布状况的研究指出,中国在多元共享世界能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土并强化安全、可靠与可持续供给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的建设.在剖析和研究我国沉积盆地中油气储层、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基点上发现,在沉积盆地地域陆相地层下面仍普遍存在着海相地层,即盆地应为双相沉积盆地(陆相 海相);基底不应专指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底部,而应为古老的变质岩基底,即结晶地壳的顶部.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对几个双相沉积盆地层序实例的分析提出:我国油气能源勘探在深部尚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我国东北地域应全面进行双相沉积建造、火山岩分布、古老结晶基底的高精度探查;油气和沉积盆地形成的深层过程、动力学响应乃东北大庆、吉林等油气田及深部和周边地域发现新的油气藏、大幅度提升油气藏深部潜在空间的必须.基于双相沉积盆地和古老变质岩基底的研究,对在东北地域查明双相沉积建造、古老结晶基底、火山岩分布和第二深度空间(5 000~10 000 m)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与整体规划提出了布署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