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71.
绿色巴夫藻硒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于1995年3-7月采用本实验室培养的绿色巴夫藻,经沸水提取及去除蛋白,小分子物等杂质后,通过SephadexG-50柱层进行分离,纯化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两种多糖-4P1和4P2,通过醋酸纤维素薄膜电脉及SephadexG-100凝胶过滤检验纯度后,证实其均为单一含硒多糖,且都带负电。两种硒多糖含硒量都较低,分别为77mg/g和220mg/g。  相似文献   
172.
王雷  韩清国 《海岸工程》2000,19(1):12-19
在滩海油田首次进行海底注水管道的铺设、受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其施工工艺及技术性远比海底输出管道更复杂,难度更大。本文介绍了滩海油田海底注水管道的施工工艺,并对接口内防腐技术,底拖法海管拖运技术、海上接口技术及立管吊装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3.
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8,自引:7,他引:88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具有明显的抗病防病能力及促生长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4.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露于两种水平的pH(8.10和7.60)和三种浓度的AgNPs(0、20和200 μg/L)持续14 d,测量其生长、运动行为以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海洋酸化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CAT)和离子转运酶(Ca2+-ATPase、Na+K+-ATPase)活性,从而缓解AgNPs对幼蛰产生的氧化应激。AgNPs会抑制幼蛰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能量代谢,造成幼蛰生长速度减慢、收缩频率降低。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导致幼蛰产生更高水平的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75.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m深度的岩心进行高分辨率无损磁化率测试,并结合岩性特征和显微结构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岩石单元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地震断裂活动的磁学响应.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彭灌杂岩体的磁化率值(数十到数千个10~(-6)SI)普遍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岩的磁化率值(数个到数十个10~(-6)SI).从WFSD-2岩性分布来看,彭灌杂岩上下出露四段,其磁化率值特征反映它们属于不同的岩石单元,它们与下伏须家河组地层呈断层接触,构成叠瓦状构造,指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断裂带中处于滑动带的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特征,而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表明断层岩磁化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地震断裂滑动摩擦过程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磁性矿物转换有关,断层岩中高磁化率异常可作为大地震活动的证据.WFSD-2岩心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带(600~960 m)可识别出约80条高磁化率异常的断层岩带,揭示映秀—北川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龙门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6.
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表明,462年山东省滕州西发生6*1/2级地震。该地震震中附近有已探究发现的凫山断裂、峄山断裂和孙氏店断裂等。本文利用物探、钻探、形貌测量、地质考察和测年等多种手段,进一步鉴定凫山断裂和峄山断裂,得出前者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后者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前人研究表明,462年滕州西地震烈度等震线近SN走向,因此,SN走向的峄山断裂和孙氏店断裂均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77.
强震观测中记录的加速度时程是城市大型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为城市抗震设防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对加速度计在稳定性、线性度、动态范围和直流响应等性能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提出利用静电力反馈控制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形成闭环力平衡式MEMS加速度计,使之具有良好的低频特性。并采用四阶ΣΔ调制器完成低噪声信号采样,确保其动态范围高于140 dB,完全满足现有强震观测规范对该项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8.
狼山分支断层是控制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的主要断层,多口油气高产井油气成藏均与该断层形成演化关系密切。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狼山分支断层几何学特征、运动特征进行剖析,根据断距、断层产状变化,将狼山分支断层分为北、中、南3段;以反转断层理论为基础,明确断层反转类型及期次;采用地层趋势法建模,钻井声波时差点控校正法计算断层上下盘地层原始厚度,恢复断层古断距,总结出正断层、逆断层及负反转3类生长断层的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定量计算不同沉积时期断层各段的活动速率。对断层北、中、南3段断层活动特征开展定量评价,根据平衡剖面对比及活动速率分析,认为狼山分支断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发育初期为3条倾向、走向不同的"孤立"断层;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时期分段逆冲,断层北段与中段"软连接";固阳组沉积时期各段逆断层均反转为正断层;古近纪至新近纪强烈伸展,断层北段与中段"硬连接"为1条断层;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局部走滑扭动,断层3段正式连锁成为现今的连通大断层。断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对于上下盘沉积体系发育、圈闭形成与演化以及油气的运聚与成藏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9.
以东大别地区(115~117.5°E,29.5~32.5°N)岩石圈磁场为基础,通过分解、反演获得岩石圈磁场浅表模型、岩石圈磁场深部模型以及居里等温面埋深分布模型等地下介质磁性结构模型。通过对相关磁异常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东大别地区岩石圈磁场在江淮台隆、郯庐断裂带、下扬子台坳构造地区呈正异常条带或团块分布,在北淮阳褶皱带则是以一条EW向巨大负异常通过。对比岩石圈磁场与浅表磁场发现区内几条隐伏断层的走向及切割深度;岩石圈深部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内岩石圈基底的分布及构成;居里面埋深可揭示区内岩浆活动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0.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或“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和“针灸”“针刺”“电针”“灌肠”“耳穴”“推拿”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收集中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为数据库收录起始时间截止2018年11月30日,获得数据后使用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1393例病例。使用中医外治法的试验组在总有效率(RR=1.22,95%CI[1.12,1.32],P<0.00001)、治愈率(RR=1.68,95%CI[1.50,1.88],P<0.00001)、呃逆症状评分(SMD=-1.66,95%CI[-2.64,-0.67],P=0.001)、精神状态评分(SMD=1.02,95%CI[0.61,1.43],P<0.00001)、饮食积分(SMD=1.00,95%CI[0.43,1.58],P=0.0006)、睡眠积分(SMD=1.14,95%CI[0.60,1.68],P<0.0001)等疗效指标中,均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安全性未有确切分析结果支持其效果更佳。结论:中医外治法能有效提升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但仍需更大样本量、更严谨设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