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9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地震三维形变场对于研究地震发震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的InSAR三维形变场重构研究中, 只有中强地震的实例。 由于形变量级小、 InSAR方位向形变的误差较大, 中小地震的三维形变场重构易受噪声等影响。 本文以2016年5月22日西藏定日MW5.3地震为例, 开展中小地震三维形变场重构的尝试。 首先基于InSAR技术获取了Sentinel-1升轨和降轨观测模式下的同震形变场, 再结合同震形变场的特点、 区域构造特征等, 添加限定方程(走滑运动为0), 重构了同震三维形变场。 结果显示, 震中附近以下降为主, 幅度达7 cm, 南北方向形变较小(约2 mm), 此区域还伴有2 cm的西向水平运动; 形变中心区域东西两侧部分区域均出现少许东向运动(1.5 cm)。 由同震形变场特征判断此次地震以正断破裂为主。 本文提出了基于连续性分层采样选取样本点方法, 以适应本地震形变场的实际情况。 对所得的LOS向位移场和重构的三维形变场进行降采样, 反演得到了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 两种数据得到的结果相似, 最优发震断层的走向约181°, 倾角约45°, 断层错动平均滑动角约-87.1°, 平均滑动量约为3.6 cm, 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6.5 km处, 相当于一次MW5.4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2.
根据活动断裂分布和区域流变结构建立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 采用上地壳为弹性介质,下地壳和上地幔为Maxwell体的粘弹性模型,模拟川滇地区地壳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探讨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通过4种不同边界条件和深度分层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对比,认为川滇地区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地壳运动模式主要受川滇地区特殊的边界动力作用控制,川滇菱形块体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亦不容忽视. 同时,川滇地区各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场和应力场还受到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影响, 呈现分块特征.   相似文献   
153.
研究表明地震会引起大气中甲烷气体异常,本研究选取川滇固定区域,以2021年9月四川泸县地震为例,基于美国对地观测卫星AQUA/EOS上搭载的高光谱传感器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获取的甲烷气体产品,采用成熟的RST算法开展地震前后甲烷异常信息提取,并对2008年以来区域内6级以上地震开展甲烷异常指数时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异常与地震有一定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甲烷打破区域历史时空特征分布规律,随孕震过程总体呈现出起始增强—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变化特征。异常幅度与震级无明显的关系,但是异常持续时间可能与震级有关,即地震引起的甲烷异常并不是偶发的,具备一定异常持续时间。异常可能对应一定区域内的地震,后续需综合分析区域内构造地质情况、震级、不同研究区域半径,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川滇局部区域基于遥感手段开展甲烷气体地震异常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与该区域本身富含大量烃类气体有关,地震的发生会促使地下海量烃类气体沿岩石裂隙、断裂带、不整合面等薄弱地带快速运移、扩散释放至大气中。本研究区域以外不具备油气藏条件、构造地质差异大等情况是否可开展甲烷地震监测,监测效能等尚需通过大量工作开展深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