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9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河在流经青藏市原东北缘海原-同以弧形构造区的过程中,发育了多达10-21组的斯座和侵蚀型阶地,其最大拔河高度为40lm,最高阶地的发育年代为1.57MaBP。通过对该区米家山、车木峡和黑山峡河口3处黄河阶地以及我国北方大范围内河流阶地的对比分析发现,河流阶地系列形成中在构造作用上具有多层次性特征,即它包含了不同范围或规模和不同级次构造隆升作用所导致的阶地。研究区的黄河阶地系列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的阶地共有6级,为我国北方大范围内同期形成的阶地,它们代表1.6Ma以来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次数,其隆升幅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第二层次的阶地共有5级,为海原-天景山构造区内同期发育的阶地,它们代表1.6Ma以来该构造区本身自隆升的次数和幅度;第三层次阶地为发育在米家山东坡的10级不同期阶地,它们代表1.6Ma以来海原构造山地独自的抬升的次数和幅度。阶地发育时间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还表明,反映青藏高原大范围构造隆升的第一层次阶地与气候变化之间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其形成年代均与相应古土壤发育时间的间冰期对应,暗示导致河流下切的在范围构造抬升与强干冷期后同样可导致河流下切的气候暖湿期紧密相关,它们共同组成了构造-气候旋回。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阶地的形成时间与气候变化之间无统一特定的关系,显示它们的形成更主要的受控于天景山块体和海原构造带的隆升作用。因此,研究区的河流阶地主要可分为2种成因类型。一种是在大范围构造抬升和气候变化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构造-气候旋回阶地,此类阶地分布范围广,具有区域间的可对比性;另一种是以局部构造抬升为主导因素形成的脉动式构造旋回阶地,此类阶地的分布受 控于活动构造带,在构造区带内自成体系,不具有区域间的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72.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当前雷达遥感的热点研究领域,利用遥感卫星多时相的复雷达图像相干信息进行地表的垂直形变量的提取,其精度已达到了毫米级。对差分干涉雷达遥感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着重阐述了差分干涉雷达遥感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3.
1626年灵丘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与阻震构造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26年灵丘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行了重新考证,着重指出了灵丘地震烈度沿唐河大断裂的高值异常和向西的快速衰减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阻震构造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文章最后指出:唐河大断裂是1626年灵丘地震的阻震构造。  相似文献   
74.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大量的野外第一手资料,综合解剖了太白维山山前断裂的几何结构,并就其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太白维山山前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表现为正断型,其几何结构和运动特征都有着相同的分段性。我们将其划分为三段,西段结构简单,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中段结构复杂,一直强烈活动;东段活动强度较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中段)的平均滑动速率0.4mm/a,全新世以来达到0.67mm/a,而且这种速率  相似文献   
75.
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层活动性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其中的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能够反映断层活动方式、期次和活动年代。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西藏拉萨那林拉卡断裂白定段断层泥石英样品进行了溶蚀微形貌统计分析及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呈现出以钟乳状为主和桔皮状为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溶蚀微形貌特征。对照Kanaori Y等关于石英微形貌与年代关系的图谱可知,该断层形成以后至少有过两次再活动,其活动年代分别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与热释光定年法确定该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为287.08 Ka±24.40 Ka的结果相吻合;另外,代表晚期活动特征的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同一石英颗粒上发育了代表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的阶步状刻痕(蠕滑)-撞击碎裂痕(粘滑)组合,以及阶步状刻痕(蠕滑)-贝壳状断口(粘滑)-平直擦线(粘滑)的组合,说明该断层在晚期(中更新世)曾经历了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方式。代表蠕滑的阶步状刻痕清晰突显,而代表粘滑的线状擦痕明显受到溶蚀,这说明粘滑运动在先,蠕滑运动在后。此外,擦痕线的叠加、切穿现象还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综合应力痕迹微形貌特征认为,3个亚期次滑动的前两次表现为粘滑,第三次为蠕滑或粘滑向蠕滑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76.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从多尺度重新对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进行遥感解译,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位置及活动性进行判定。首先,采用具有全天候和穿透性的Sentinel-1雷达图像和光谱信息丰富的Landsat ETM+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提取并分析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信息;其次,将DEM数据与ETM+遥感影像进行融合,获取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方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活动断层的构造地貌分析;最后,综合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各自的成像优势,利用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处理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等处理来降低活动断层遥感解译的多解性与可疑性,明晰了西藏山南研究区的活动断层遥感影像特征。根据活动断层遥感解译标志,在研究区共解译出主要活动断裂带4条,分别为: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札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桑日—错那断裂带和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带。研究区的活动断层解译结果表明,综合应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活动断层解译的准确率与可信度,并为研究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7.
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中的一些应用成果,包括地貌研究、地壳形变、热异常及震害评估等方面。此外,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专门用于地震研究的电磁卫星成功发射,为开展地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电离层电磁信息,这类非成像遥感数据对地震电磁科学研究和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成像与非成像)在地震行业的应用将提高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78.
地壳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及矿物形成物理化学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地壳内广泛存在半导体矿物。半导体矿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晶格内存在一定量由成分(本征元素或杂质元素)异化或结构缺陷形成的潜在载流子。当遇有温差热激发条件时,梯度温度场会驱动矿物晶体内的潜在载流子定向移动,进而产生温差热电势,这种现象称作热电效应。一般来说,火山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其震源处常常存在由扰动热流而产生的不均匀热场,该热场的梯度效应(温差效应)能够触发半导体矿物产生热电效应,并将热能转化成电能。因此推测,作为火山地震的重要前兆之一,地电异常的出现很可能存在热电效应的贡献,即火山地震地电异常存在热电效应机制。这一认识对于深刻理解火山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电异常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9.
通过升降轨ASAR数据的获取与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西藏改则地震的双视线向同震形变场信息。对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的特征分析表明,改则地震主、余震均表现为典型的正断裂破裂模式,并先后形成了东、西两条规模不同的走向NE、倾向NW的正断层破裂带(可能未出露地表),以及西北盘的东、西两个沉降形变中心。从干涉条纹的切割关系判断,东沉降形变中心可能受2008年1月9日Ms 6.9级主震的控制,西沉降形变中心可能受2008年1月16日Ms 6.0级余震的控制。Ms 6.9级主震形成东南盘隆升与西北盘沉降的总体格局;Ms 6.0级余震使西北盘余震震中及以西部位进一步沉降,造成西沉降中心沉降形变量大于东沉降中心。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的获取为进一步的震源参数模拟与三维形变场解算提供了更好的约束条件与信息。  相似文献   
80.
该文通过遥感解译及实际地质调查,将谷露盆地西缘断裂自南向北分为6段: 年波—顶莫多段、 顶莫多—巴仁多段、 巴仁多—得木来段、 得木来东侧—过龙孔玛段、 过龙孔玛—烟它段、 烟它—凶欧错北段。从地质和地貌现象上证明,谷露盆地西缘断裂既有正断的垂直运动,也有右旋的水平运动。由位错量显示,无论是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都是多次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