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31.
加强埃达克岩研究,开创中国Cu、Au等找矿工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36,自引:27,他引:36  
埃达克岩与浅成低温热液Au-Ag及斑岩型Cu、Cu-Au矿床有密切的关系,环太平洋地区多数大型和世界级的斑岩铜矿均与埃达克岩有关。埃达克岩有利于成矿的关键因素与埃达克岩形成时角闪石转变为石榴石的脱水作用有关,而水能萃取出在地幔和基性岩中富集的金属元素。因此,埃达克岩集中分布的地区有利于铜、金等矿化的聚集。中国铜矿资源严重不足,解决这个紧迫问题的出路在寻找斑岩铜矿。全球铜矿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中国与环太平洋类似的地区不是中国东部,而是古亚洲洋造山带、东北吉黑东部和西藏冈底斯。从国家目标出发,建议实施铜、金等找矿工作的战略转移,把浅成低温热液和斑岩型Au、Cu、Ag等矿床找矿的重点放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吉黑东部和中-新生代的冈底斯地区。古亚洲洋造山带首选阿尔泰西南缘-东准噶尔、东天山和内蒙古中部3个地区。埃达克岩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来使用,因此,在找矿思路上也应当有一个变化,即:先找埃达克岩,再找矿。  相似文献   
32.
任纪舜  章雨旭 《地质论评》2004,50(6):592,597-592597
《地质论评》自1936年创刊至本期(卷终),已整整发行了50卷。60多年来,她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对促进中国地质学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东段,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火山岛弧带、晚古生代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自中生代开始,区内逐渐向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过渡,并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明显的由挤压构造体系向伸展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在一系列构造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伴随着金、钼、铜、铅、锌等多金属富集和矿化,该地区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34.
水体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水汽蒸发、凝结至雨滴降落过程中,δD和δ18 O的变化与水汽来源及周围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 O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探讨大气环流特征及全球和局地水循环机制,也可以为古气候、古环境的定量恢复与重建提供新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对中国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 O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关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其学科交叉与应用价值,并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贵州省福泉桅杆坪地区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以炭质印模的形式保存有大量宏观后生动物化石.化石微细特征保存较差,多属于疑难化石.该化石组合以化石个体较大的蠕虫状化石和疑似杆壁虫类化石为优势分子,还常见管状类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的软舌螺、海绵骨针等化石碎片.该化石组合紧位于镍钼多金属层之上,与遵义等地区的松林生物群(牛蹄塘组下生物群)的层位相当,化石组成基本一致,但优势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福泉地区牛蹄塘组蠕虫状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生物群面貌,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信息.对该化石组合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为这种特殊生物群的古环境恢复和埋藏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36.
A regional reanalysis product—China Ocean Reanalysis(CORA)—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China's seas and the adjacent areas. In this study,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ies(ISVs) in CORA are assessed by comparing with observations and two other reanalysis products(ECCO2 and SODA). CORA shows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capturing the intraseas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 and the intraseasonal sea surface heights(SSHs) than ECCO2 and SODA do, probably due to its high resolution, stronger response to the intraseasonal forcing in the atmosphere(especially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and more available regional data for assimilation. But at the subsurface, the ISVs in CORA are likely to be weaker than reality, which is probably attributed to rare observational data for assimilation and weak diapycnal eddy diffusivity in the CORA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results, CORA is a good choice for the study related to variabilities at the surface, but cares have to be taken for the study focusing on the subsurfac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37.
深海盆地是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要地,国际上对深海矿产的勘探竞争也日趋激烈。以南太平洋提基海盆为目标区,分析了海盆区的地形、地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表明:(1)海盆形态受东太平海隆洋中脊扩张、土阿莫土隆起和马克萨斯断裂带、南方断裂带的构造控制,洋壳年龄在40~20 Ma之间,所获玄武岩为早渐新世形成,年龄超过29 Ma;(2)地层沉积物以钙质生物化石、黏土为主要物质组成,并含有沸石、铁锰结核、铁的氧化物等海洋自生物质;(3)沉积地层呈"三明治"式结构,初步建立了土阿莫土大洋组、南方大洋组岩石地层单位,分别代表站位顶部的远洋黏土层(以第四纪为主)、站位底部含铁含黏土的钙质超微化石软泥层(早渐新世)。站位中部地层可与赤道地区的地层对比,划归至马克萨斯大洋组(晚渐新世-上新世)。(4)站位揭示提基海盆可能大范围缺失中-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地层,推测是由海盆沉降与海洋碳酸钙补偿深度加深引起钙质溶解而形成沉积间断。(5)海盆海底浅表的远洋黏土层中稀土元素含量高,容易勘查和开采,极具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成矿区带之一。前人铀矿找矿工作主要聚焦于马尼特坳陷北缘,认为坳陷南部不具备铀成矿的基本条件或成矿减弱。而煤铀兼探最新成果表明,坳陷南缘已初步控制一条长约6.8 km的铀矿带,指示南缘具备与北缘同等的成矿前景。通过对比剖析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典型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结合坳陷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构建了马尼特坳陷南北双向供铀的统一铀成矿模式,指出: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均以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为主,但坳陷北缘以赛汉组上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而坳陷南缘以赛汉组下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为次要找矿目的层。马尼特坳陷主要铀成矿期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铀成矿为二连组晚期至古近纪早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68±1.6)Ma~(63.4±5.5)Ma,成矿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第二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51.2±4.3)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为主,兼有潜水氧化带型;第三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晚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44±5)Ma~(37.1±1.9)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第二和第三期铀成矿是本区主成矿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铀矿体变富变大。今后铀矿找矿重点应向马尼特坳陷南缘转移,且有望落实一条长度大于70 km的铀成矿带,为马尼特坳陷南缘铀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9.
为了准确划分直罗组地层岩性、识别地层及解译矿层,通过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4个主要铀矿集区侏罗系直罗组地层的定量伽马、自然电位、三侧向电阻率、密度4条测井曲线参数,采用归类统计和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直罗组的伽马照射量率数值差异不大,东南缘地区电阻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密度值变化呈现"南高北低"特征;垂向上直罗组上段的伽马背景值和电阻率相对直罗组下段偏低,密度值变化不大;区域上直罗组地层中从粗砂岩到泥岩的伽玛背景值逐渐增高;密度值略微增高,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由大变小。根据不同类型岩石测井参数和相系差异,建立了东北缘地区电阻率与密度交会图版岩性识别模型。煤田钻孔测井岩性解译时具有放射性异常的砂岩段粒度应提高1~2个级别。   相似文献   
40.
为揭示准噶尔盆地东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J2t)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充填规律,结合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对研究区头屯河组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对其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可划分出个1个Ⅲ级旋回、3个Ⅳ级旋回及9个Ⅴ级旋回,沉积物岩性以砂砾岩和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发育向上"变深"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的两种结构类型。头屯河组沉积时期湖泊较浅,沉积基底平缓,湖泊边缘坡度小,在头屯河组下段(J2t1)时期到头屯河组上段(J2t2)段时期经历了湖侵演变过程。结合研究区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展布特征,认为研究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具有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环境相结合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