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474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艳群  粱必骐  唐宇 《气象科技》2008,36(2):145-149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月降水资料,以及前期太平洋海温场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利用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该流域夏半年(4~9月)降水分布进行主分量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对前25个主分量的预测就能很好地预测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的变化,2004~2006年预测结果与实况较接近.预测因子取自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的主分量,为降水的预测提供大量有用信息.该方法在实际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张景红  纪英瑛 《吉林气象》2006,(2):24-25,35
针对今年吉林省春夏之季雨水偏多的特点,我省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降水进行了几次有目的的飞行探测。本文主要利用其中一次低涡天气降水过程的云雨特点,系统分析了云体微物理特征,为今后更好地了解云雨结构打基础。  相似文献   
53.
本文给出了交通线路任意点对应中桩平面坐标计算的统一模型,并就直线段、圆曲线段、缓和曲线段三种线型具体展开,给出其理论公式和实际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4.
为查明清水河东侧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探测,获得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剖面。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对该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清水河东侧断裂为一条走向近SN、倾向E的逆断层,其浅部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构造,并错断埋深约10~30 m的第四系沉积层,属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55.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56.
安达曼海是内波频繁发生的海区之一,对其内波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2013—2016年间覆盖整个安达曼海的3 000多幅Terra/Aqua MODIS、GF-1、Landsat-8、Sentinel-1 等卫星遥感图像,从中提取和解译了内波波列线和波向信息,得到安达曼海海洋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内波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安达曼海及其邻近海域内波主要出现在4个区域: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安达曼海中部海域、安达曼海北部海域以及尼科巴群岛以西海域,尺度较大的内波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和安达曼海中部海域。在时间分布上,2013—2016年间安达曼海内波的年发生次数相近;在热季、雨季及冬季遥感都能观测到内波的发生;2-4月遥感观测到的内波最多,其次为8、9月,7月遥感观测到的内波较少,这可能是由于雨季光学影像受云影响,安达曼海海域晴空影像过少造成,还需要借助更多的遥感影像进一步证明。在波向上,安达曼海多数内波向岸传播,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安达曼海中部海域,内波向东或向东南传播;在安达曼群岛东部,内波向东传播,传播一定距离后与海底地形交互作用,一部分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产生反射,向西南方向传播至安达曼群岛;在尼科巴群岛以西海域,内波由尼科巴群岛向孟加拉湾传播。  相似文献   
57.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山带地貌研究的结果显示地貌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关于岩性对地貌演化影响的报道较少。色尔滕山山前断裂为河套盆地北缘的一条重要控盆断裂,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震级地震(M6. 4和M5. 9)。前人活动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具有空间差异,中部乌加河镇活动性最强,两端逐渐减弱。但相对河套盆地北缘其他大型断裂(如狼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的地貌参数研究较少。同时其地貌演化特征及发育机理仍然不清楚,这些均制约了对该断裂的变形动力学理解。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该断裂进行详细的河流地貌学参数研究,包括使用Arcgis和Matlab脚本提取色尔滕山山前33条河流的子流域盆地面积 高程积分(HI)和相应河道陡峭指数(Ksn)、河道纵剖面及其裂点等地貌学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HI值大部分处于0. 40~0. 66之间,其中乌加河镇附近具有高值,流域盆地处于发育的壮年期。瞬态河道和稳态河道均沿着色尔滕山山前断裂走向分布,可能表明色尔滕山山前大部分河道目前处于瞬时地貌向均衡地貌演化阶段,并且通过对比发现瞬态河道裂点成因存在岩性和构造共同控制的现象。河道陡峭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乌加河镇附近(S13~S20)陡峭指数较大,向两边陡峭指数逐渐减小,在S8河流以西又有增大的趋势。通过结合岩性和降雨情况分析发现,河道陡峭指数除了受岩性抗侵蚀能力影响外,其分布还与色尔滕山山前断裂垂直滑移速率分布和垂直位错分布基本一致。综合来看,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是岩性差异和色尔滕山山前断裂活动分段差异性共同控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岩性和构造对地貌的协同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58.
利用Landsat TM6数据反演大亚湾海水表层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ndsat TM6数据,采用覃志豪单窗算法(MW)、Jiménez-Mu(n)oz单通道算法(SC)和Weng算法计算了大亚湾海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分析比较了3种算法反演的海温空间分布特征,并选取12个样本点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算法反演的海温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在3幅海温图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大亚湾核电站的热废水扩散特征;反演温度与实测温度的差值平均值分别为-2.21℃、0.19℃和-4.68℃,以SC算法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59.
从“城中村”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城中村”的异质性特征。将主城区外围地区划分为4个圈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圈层土地整治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城中村”的特征分析了主城区规划边界内外采用农民直接搬迁进城模式进行土地整治对避免“城中村”出现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为城市拓展过程中避免“城中村”出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0.
稀土元素Ce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虾青素积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RP-HPLC)研究了稀土元素铈(Ce^3+)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生长及虾青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Ce^3+对微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Ce^3+的质量浓度为0.1mgm时,对藻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细胞密度较对照组提高34%;当Ce^3+的质量浓度为1mg/L时,虾青素质量分数可达到细胞干质量的3.2%,较对照组提高167%。此外,高质量浓度Ce^3+的对雨生红球藻有抑制作用,当Ce^3+的质量浓度高于40mgm时,红球藻的生长完全被抑制,虾青素质量分数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