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弧菌病是影响对虾养殖业最为常见,危害较重的一类疾病,其症状一般为红腿,黄鳃、烂尾,烂眼,甲壳溃疡,肌肉白浊等,常伴有败血症,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们发现最早的对虾病原弧菌,随后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harveyi创伤弧菌V.vulnificus等十多种致病菌陆续被发现,但其致病机理仍未查清,多年来弧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治疗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主要是产生耐药菌株,赞成水体污染,破坏虾体免疫力,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以提高虾体自身免疫力的免疫预防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以无毒无副作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而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弧菌疫苗的研制已获初步成功,疫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各,免疫方式有浸泡,口服,注射和喷雾等,注射儿果最佳但费用且易损伤虾体,浸泡疫苗需要量大,故探索一条好的免疫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要进行对虾的免疫预防研究,必须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一般认为虾类的免疫主要以非物质非特性免疫为主,血细胞和酚氧酶系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对弧菌的病原,病理,诊断,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42.
关于中国自然保护的优先科研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它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例如科研、教育和培训、立法和行政管理等。本文的目的在于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提出一些亟需研究的领域,供有关方面制定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结合测量学课程教学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讨论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等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法,保证了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和质量。测量学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6.
针对近来就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地震烈度衰减的不确定性校正方法逻辑上缺陷的批评,在严格限定烈度是一有序分类变量、等震线是烈度分区的外包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校正方法,并通过实例比较了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在数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7.
148.
台湾的软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正章 《矿物岩石》1992,12(4):21-27
台湾软玉形成于五万年前,系超镁铁岩变成的蛇纹岩经交代而成。软玉主要为普通软玉、猫眼玉和蜡光玉三种。比其它的软玉稍硬些,且硬度与闪光性都有方向性,并含数种矿物包裹体。其地球化学特征是含铬极高,并影响到软玉的颜色。  相似文献   
149.
Distinct climate changes since the end of the 1980s have led to clear responses in crop phenolog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rends in the dates of spring wheat phenology in relation to mean temperature for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t also analyz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cultivar shift, and sowing date adjustments on phenological events/phases of spring wheat in northern China (N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spring wheat phenology in NC due to climate warming in the past 30 years. Specifically, the dates of anthesis and maturity of spring wheat advanced on average by 1.8 and 1.7 day (10 yr)?1. Moreover, while the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 (VGP) shortened at most stations,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RGP) prolonged slightly at half of the investigated stations. As a result,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WGP) of spring wheat shortened at most stations. The findings from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 (APSIM)-Wheat model simulated results for six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emperature rise generally shortened the spring wheat growth period in NC. Although the warming trend shortened the lengths of VGP, RGP, and WGP, the shift of new cultivars with high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to some extent, mitigated and adapted to the ongoing climate change. Furthermore, shifts in sowing date exert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phenology of spring wheat. Generally, an advanced sowing date was able to lower the rise in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e., VGP, RGP, and WGP) of spring wheat. As a result, the lengths of the growth stages should be prolonged. Both measures (cultivar shift and sowing date adjustments) could be vit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spring wheat to a warming climate, with potentially beneficial effects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50.
选取前期9、6和3个月欧亚大陆地表温度、东北半球500 h Pa高度场、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和西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作为预报因子,使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方法,并选取各因子预报效果最好的时期作为关键时期,建立起各因子和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之间的统计降尺度模型。之后用交叉验证和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CC)方法评估模型实际预报能力。进一步用独立样本检验来评估模型更长时间尺度的年际变化预测效果。结果表明,BP-CCA方法能很好地识别出不同因子影响青藏高原的空间模态。其中,温度积雪反照率的正反馈机制体现了欧亚大陆地表温度的可预报性;东北半球500 h Pa高度场环流型不利于高纬的冷空气入侵高原地区;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反映出典型的印度洋偶极子对高原气温的调控作用;西太平洋海表面温度通过控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从而影响高原冬季气温。各因子预报场和观测场的相关系数在交叉检验和独立样本检验中分别约为0.5和0.3,均有一定的预报技巧。而利用ECC方法能综合各因子所提供的预报信息,从而得出更为可信和稳定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