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赵媛  麻勤  郝丽莎 《地理研究》2016,35(10):1948-1962
牌坊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复杂作用。以中国始建于民国之前的1045座现存牌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探索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对牌坊建立与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现存牌坊数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类牌坊分布亦呈东西分异或南北分化特征。成因上,宏观地理环境格局控制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地域分异,是形成牌坊分布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牌坊的保护状况亦加剧了地域分布的南北差异。“人本”属性牌坊在地域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南方理学文化繁荣更加催生了节孝坊和功德坊在南方地区的集聚;“神本”“物本”属性的牌坊主要受祭礼文化、京师文化、泰山文化的影响而集聚在北方地区;局地自然地理环境亦使部分类型牌坊的分布呈现特定的局域性。  相似文献   
52.
非洲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丽莎  赵媛 《地理研究》2012,31(3):507-520
21世纪以来,非洲已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寻求来源地多元化、保障自身石油安全的战略高地,也成为我国的第二大石油来源地。考察非洲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变,有利于系统把握非洲石油供给的优劣势,为优化我国对非石油合作战略提供依据。本文以国家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箱线图和空间聚类分析法,创新份额和位序综合分析法,对比考察了...  相似文献   
53.
黄山翡翠谷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翡翠谷景区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景区规划的原则和设计理念,并就旅游环线,景区划分及主要景观作出规划设计。将翡翠谷景区构想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和科普考察于一体,以“博爱”和生态回归为主题的旅游区。  相似文献   
54.
俄罗斯旅游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旅游国。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主要旅游职能进行旅游区划。  相似文献   
55.
石油资源的跨国流动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对影响石油资源流动的多维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一带一路”国家为案例区,借助网络模体分析方法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2000—2020年石油资源流动演化机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1)石油资源流动存在单向传递抑或三元互惠的微观组织结构,表明参与者的贸易关系之间相互影响,能够通过内生性结构依赖对整体格局演化发挥作用,印证本文所选模型的科学性。(2)石油资源流动受到互惠性、结构依赖性、节点属性、外部环境嵌入性和时间依赖性的共同驱动。其中,互惠关系和三元闭合关系是石油资源贸易扩张的主要组织结构,经济规模的趋同性和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异质性是国家双向匹配的关键因素,经济空间网络、政治空间网络是重要外生网络。在“经济-政治-安全”导向三环约束下,维护既有关系稳定深入发展,才是推动石油资源流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王倩  刘兴  赵媛  袁权 《矿物学报》2020,40(3):289-296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的天然矿物及人工纳米颗粒归趋于土壤环境并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其中无机纳米颗粒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后会改变土壤孔隙度及渗透系数,并可能与有机质等结合或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无机纳米颗粒还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其中抑制效应为主,利用其尺寸效应和高反应性与微生物细胞以及信号转导小分子作用影响其生物活性或营养成分等,对微生物产生毒性或改变群落结构。同时,纳米颗粒特性、土壤理化参数(pH值、离子强度、含水量和矿物质、有机质含量等)及微生物群落等因素同样会影响无机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环境效应。本文系统阐述了无机纳米颗粒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后产生的环境效应,归纳无机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素,并对纳米颗粒的生态效应研究提出了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57.
曾通刚  赵媛  杨永春  贺容 《地理科学》2019,39(12):1910-1918
运用地理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时空特征和性别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指数显著下降,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增趋势,全国层面上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东部地区降幅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带内部差距显著;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以东西差异为主,转变为东西、南北方向上差异并存的空间格局。除新疆外,广大西部地区老年群体脆弱性普遍偏高;中国老年女性受差异性劣势累积而处于社会边缘地位,是更具脆弱性的亚群体,在空间上表现为高脆弱水平均衡态势。就性别差异来看,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显著;中国老年群体生存发展条件的性别对比关系发生较大转变,二者趋向于良好协调发展。积极关注老年期妇女群体的脆弱性和不公平待遇,将是实现积极与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58.
59.
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的省际减排成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矫正系数衡量各省份的减排有效性,根据各省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及产值份额构建自上而下的全国能源行业碳排强度恒等式,运用LMDI-Ⅰ分解方法获取各省份、各省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及产值份额对全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并遵循“减排有效性-碳排放强度贡献-省份综合贡献-减排有效性与省份综合贡献关系”的思路对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各省份的减排成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 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5%。② 超过一半的省份为减排有效区且数量呈增加趋势,而减排未达标的省份多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省份间的减排路径存在显著差异。③ 多数省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省份差异逐渐缩小。④ 省份减排综合贡献的进位赶超势头强劲,绝大多数省份对全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出了贡献,且多个省份的综合贡献等级呈正向发展,东部地区是主要的降排贡献区。⑤ 减排成效良好省份数量最多,中等区多散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少数内陆地区,欠佳区在西部地区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未来各省份不仅要根据自身的减排成效特征因地制宜的选择低碳发展道路,还应与全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0.
非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近十年来非洲石油的产量及出口量迅速增长,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中非石油合作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对非洲主要石油生产大国资源与生产情况的比较,提出中非石油合作的重点区域是陆上的北非和海上的西非几内亚湾,并就进一步加强中非石油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