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352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富硒土壤资源日益引起重视,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统一标准.本文选取安徽琴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硒土壤分级标准,系统研究琴溪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硒含量,这为琴溪地区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富硒产品的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2.
杜家河金矿产于中元古界黑龙江群联营岩组中,并受背形构造控制.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金矿物学特征等.研究表明,矿石具有结晶结构、自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并指出矿床在地层、构造、蚀变等找矿标志,为该地区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3.
笔者等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克其克孜苏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42.3±4.4 Ma(MSWD=2.7),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是区域上新解体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SiO2含量...  相似文献   
124.
在"催化氧化脱硫"与"再生"分开的新型LO-CAT脱硫装置中,以海水为吸收介质,络合铁为载体,针对H2S质量浓度为10g/m3的模拟气进行了海上钻井平台石油伴生气脱除H2S的再生系统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再生系统中碱性液体流速、空气过剩因子(ε)和再生温度等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对反应产生的固体产物进行了SEM和XRD表征。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脱除H2S的最佳再生条件为:液体流速v=8.77mL/min,空气过剩因子ε=90,再生温度T2=45℃。表征得出,产生的固体物质为硫磺,可能含有少量Fex Sy杂质。  相似文献   
125.
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时期,贵州地区众多后生生物化石群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宏观 藻类,这些宏观藻类不仅在早期植物演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探索动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也能提供一些重要 的信息。文中将分布于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寒武系牛蹄塘组及凯里组的裂散长索藻Longifuniculum dissolutum化石形态 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纵向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自陡山沱组至凯里组沉积期,裂散长索藻的形态变化趋势是藻体逐渐变短变 宽,藻丝逐渐变细。这种变化趋势有可能反映L. dissolutum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也正由于L. dissolutum自身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使其能够顺利跨过新元古代—寒武纪的重大转折期。从而证实,裂散长索藻L. dissolutum是一类环境适应较强、遗传相 对较稳定的一类宏观藻类。  相似文献   
126.
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内生金矿床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以成矿作用复杂、蕴藏丰富的金资源量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通过对该区内生金矿的地质和成矿年代的系统研究,初步将该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4种主要成因类型和3个重要成矿期(170~160 Ma、130~110 Ma和110~90 Ma)。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确定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源,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发的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岩石圈减薄及拆沉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年轻地壳,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减薄拆沉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接触交代作用更为密切;而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其成矿发生在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北向俯冲转入Izanagi Farallon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转换期。  相似文献   
127.
新华龙钼矿床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东部,是一个新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床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中。矿床成矿阶段包括石英-浸染状辉钼矿、石英-网脉状辉钼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化5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其次为纯气相和纯液相包裹体,还有少量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2~385 ℃,盐度(w(NaCl))为8.51%~45.44%。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温度具有规律的演化,均一温度分别为360~390 ℃、270~350 ℃、250~260 ℃、220~230 ℃、170~190 ℃。其中: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72~385 ℃,盐度为35.79%~45.44%,密度为1.07~1.08 g/cm3;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2~381 ℃,盐度为8.51%~23.36%,密度为0.70~0.99 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O2、H2O、N2和CH4。包裹体岩相学及测温表明,流体由早期的高温、高盐度、含二氧化碳的含矿流体在主成矿阶段发生流体包裹体的沸腾、CO2逸出、温度降低等过程,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结合氢氧同位素特征,初步确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水的加入。流体沸腾是新华龙钼矿床成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8.
波纹唇鱼mtDNA D-loop 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线粒体D-loop 序列遗传多样性, 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克隆技术对海波纹唇鱼群体(n=25)的mtDNA D-loop 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序, 获得长度大约为1 400 bp的产物。用ClustalX 软件进行排序比较, 将结果导入MEGA5.0, 结果显示出在这25 尾个体中, 共检测出66 个变异位点, 包括0 个碱基缺失, 4 个碱基插入, 59 转换位点, 2 颠换位点及1 个转换和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并用MEGA5.0 软件构建该群25 尾个体的NJ 和UPGMA 系统树。由DNASP 软件计算出该波纹唇鱼群体的多态位点数(S)为62, 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606,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6.907。结果表明波纹唇鱼群体的mtDNA-loop 基因个体差异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9.
非饱和土强度参数的确定是其能够用于工程实际的关键。目前公认的非饱和土强度理论有Bishop的单变量理论、Fredlund的双变量理论以及Lu Ning的吸应力强度理论。其中吸应力强度理论基于吸应力特征曲线,可直接由常规三轴试验得出,回避了测定基质吸力的问题,便于在工程实际中推广。本文通过不同含水率的三轴CD试验,测得陕西泾阳原状Q2(L5)黄土的有效强度参数。结果表明,该黄土不同含水率的有效内摩擦角基本接近;有效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指数递减,当含水率超过塑限时,黏聚力趋于定值。根据有效黏聚力和吸应力的关系,可以获得吸应力和含水率的关系,即吸应力特征曲线,并通过拟合得出吸应力函数,以及非饱和土强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30.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②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③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④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②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③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④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