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新疆地区地下水位同震及震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目前国内同震、震后效应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新疆的新04、10、21井同震、震后效应的形态及特征,分析并总结了新04、10、21井的同震、震后效应特征可能具有的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712.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江西九江新港砂山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磁化率椭球体主轴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该风成砂剖面磁组构参数在不同层位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古风向特征及其演变规律.(1)整个时期内该区的主导风向为NW-SE和NNW-SSE向,但在不同时期风向和风力强度又有所不同,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是砂2层,风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NW-SE为主,变为NE-SW向为主,且该阶段沉积环境相对比较稳定;(2)砂2、砂5、砂6层具有较大P、F、L和较小的q值,说明在其形成时气候最为寒冷,冬季风的风力最强、风速比较稳定,这与野外观察到的在这几层中大型板状斜层理发育,砂层粒度较粗,黏土含量较少的结果一致;(3)晚更新世末期长江中游的风成沙丘广泛发育,表明该时段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最干冷、风力作用最强的时期,有着与北方沙漠—黄土区相类似的气候环境;(4)研究表明,AMS主轴的等面积赤平投影法和玫瑰花图,可以用来分析古风向的变化规律,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13.
通过将地下介质划分为一定规模的网格单元,并构造一个与磁性体中心网格位置有关的指数函数模拟地下介质磁性分布特征,利用粒子群算法反演该函数参数,根据求得的函数表达式,推算各网格单元磁化强度,由此实现磁化强度的快速成像。理论模型试验显示:该方法不仅能将一个求解20×10网格规模的物性分布问题简化为求解指数函数的10个参数值的问题;而且,当在不同模型地质体磁异常中加入20%的随机噪声时,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且需要调整的参数少,算法通用性强。利用该算法处理老挝爬立山铁矿区某磁测剖面,得到厚度近140 m的强磁性体;钻孔证实,实际钻遇矿体累积最大厚度达130.6 m,且矿体中心与成像中心相对应:由此证明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14.
基于大同地震台的体应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体应变资料进行任何改正情况下,准确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自由振荡的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测周期与PREM预测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10周期的相对误差为0.29%外,其余周期误差均小于0.1%.  相似文献   
715.
研究0、300、600、900、1 200、1 500 mg/kg 6个L-肉碱添加水平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生化组成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量为1 200 mg/kg的处理组牙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L-肉碱含量的增加,肝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且在添加量为900~1 500 mg/kg时,各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L-肉碱显著降低各实验组脏体比(P<0.05),而对各处理组间存活率和肥满度均无影响(P<0.05);肌肉和肝脏中的脂肪含量与L-肉碱添加量呈负相关,当添加量为1 200~1 500 mg/kg时,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肌肉中的蛋白含量与L-肉碱添加量呈正相关,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L-肉碱降低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尿素氮含量,且添加量1 200 mg/kg组各指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血糖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增加,其中1 200 mg/kg组血糖含量较对照组提高41.6%(P<0.05);血清中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均随着L-肉碱添加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高密度脂蛋白却得以提升,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L-肉碱可促进牙鲆幼鱼生长,且降脂效果显著。建议L-肉碱最适添加量为1 200 mg/kg。  相似文献   
716.
洋山港海域潮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上海陆域外约32 km的洋山港是以小洋山岛链为基础建造的中国首个离岸式深水港口, 其港区陆域是通过封堵北岛链三个主要汊道并抛填成陆而成。大规模的封堵陆连工程改变了该海域的地形边界条件, 海域潮动力特征也随之响应。通过对洋山港海域堵汊陆连工程前后潮位及潮流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发现洋山港海域的潮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海域潮波倍潮及复合潮增幅随工程的进行而增大, 潮动力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海域中部发生壅水;海域潮波向驻波性质变异并于憩流时段引发环状流场。  相似文献   
717.
通过分析庐江汤池1号井水氡观测资料影响因素、异常变化特征及异常对应的典型震例,研究水氡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分析认为,该井点映震效果较好,观测以来有近震前兆异常,特别是远大震震后效应明显,水氡映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特别是对井点东南部地区有一定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718.
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 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 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 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 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三维视密度反演等位场分离方法, 对测区内重力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多层次分解及异常特征提取, 以探求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前后不同深度范围内密度变化情况与重力场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对同一期资料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阶次的细节图像, 揭示了不同深度处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 分解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场的变化形态与川内特有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深部结构环境及过渡带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差分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三维视密度反演对比研究发现, 在地震前后四川测区范围内由浅到深密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震区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横向密度变化特征且浅层物质密度局部性的异常变化差异较为突出, 测区范围内中上地壳深度层密度反演切片显示出的趋势性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地震前后测区内地下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 因此, 深刻认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 对研究壳内物质密度变化以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展有关的深部介质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19.
本文利用收集到的外业像控、加密控制和地图采集控制资料,对试验区高分二号影像进行了基于RMF模型的数字正射纠正处理,统计分析了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的无控制定位精度和不同控制方案下的纠正精度,验证了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在每景不低于一个控制点的情况下其纠正精度能够满足全地形1∶1万比例尺地形图和山地1∶5000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要求。利用数字正射纠正后的高分二号全色和多光谱影像进行配准和融合,配准达到亚像素精度,能够满足影像融合需要。  相似文献   
720.
海南蚂蟥岭流域桉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南蚂蟥岭流域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类群的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2036只,隶属3门7纲18个类目,说明蚂蟥岭流域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类群并不丰富。比较流域内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类群时发现:桉树人工林地对应尚未开发的原生灌木丛地,其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类群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仅为0.375;土壤动物类群与个体数量分别减少了53.33%与62.74%;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j)下降了1.056;土壤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指数(DG)降低了4.620。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减少,损伤了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分解者的生态功能,造成了桉树人工林种植地枯枝落叶滞留、物质循环功能受阻、肥力下降,流域内土壤生态系统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