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苏联地震学和测震技术的创始人戈利岑于1907年曾倡仪:组建若干个装配有成套适用仪器并有充分科学基础的标准台站。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地震研究起步时便同戈利岑的思想有关。1901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创建了当时列为一级台站的塔什干地震台,该台是俄国的首批台站之一。土耳其斯坦地震科学发展历史是与奥尔洛夫穆什克托夫、谢韦尔采夫、巴格丹诺维奇  相似文献   
92.
鲍新海  郭厚军 《探矿工程》2004,31(10):61-62
论述了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的作用原理及在马鞍山采石翠螺山人防隧洞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3.
胶东型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控矿规律一直是地质勘查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深入研究断裂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大量矿床勘查和地质调查资料,通过对典型断裂剖面和断裂与矿体空间关系的构造解析,判断了成矿期断裂的性质和应力状态,讨论了断裂产状变化的控矿机理,提出了胶东型金矿新的构造成矿模式。将胶东主要控矿断裂分为Ⅰ级缓倾角断裂、Ⅱ级陡倾角断裂和Ⅲ级陡倾角张裂脉,三者分别控制了破碎带蚀变岩型、复合类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产状转折部位,蚀变岩型矿体赋存于断裂的倾角变缓部位,石英脉型矿体赋存于断裂倾角变陡部位。缓倾角断裂控制的矿体具有总体侧伏角小、富矿柱侧伏角大的“双向”侧伏特征。矿体产状与断裂产状的关系指示,三山岛、焦家和招平三条控矿断裂成矿期均属右行正滑或右行张扭性,金牛山断裂具有左行正滑特征。根据金矿体产状分析的胶西北金成矿小区区域构造应力场σ1为294°∠82°和269°∠78°,焦家断裂的σ1为300°∠67°、311°∠78°和321°∠81°,招平断裂北段σ1为130°∠65°和138°∠69°,反映了胶西北玲珑花岗岩体分布区域总体以垂向主压应力为主,其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处的主压应力方位分别沿SE向和NW向指向岩体,成矿期断裂处于NW—SE向拉张状态。胶东东部邓格庄金矿田的σ1为287°∠0°,以水平主压应力为主。综合分析认为,产状变化的具张扭性质的断裂是金的有利赋矿构造,断裂的产状变化对金矿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结构和流体性状的变化是金矿阶梯成矿的关键因素,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产状转折联合控制了金矿体的侧伏。胶东地区早白垩世深部大量岩浆岩快速侵位,导致地壳强烈隆升产生伸展构造,来自不同深度和层次岩浆房及不同源区的岩浆梯次上侵,为深部含金流体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流动通道,含金流体到达地壳浅部在断裂产状变化的减压扩容空间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94.
鲍立新 《中国岩溶》2012,31(1):87-93
现阶段滑坡稳定计算大多采用拟静力方法中的极限平衡法,也是现行规范中推荐采用的计算方法。对于大多数滑坡持久工况和短暂工况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地质理论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对地震工况下的多数计算结果则与实际地质分析结果相差甚远。金江滑坡是白鹤滩水电站近坝区的一个巨型滑坡,在对该滑坡进行极限平衡法分析计算时,首先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土石坝抗震稳定计算中对地震效应的处理方法,计算出滑坡体不同高度上的动态分布系数及相应高度上的水平向地震力和动态分布系数等效值,进而求解出地震力作用于整个滑坡体上的水平加速度折减值,然后再利用该水平加速度折减值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工况下金江滑坡整体稳定,稳定性系数为1.23~1.45,与实际地质理论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避免了完全按拟静力法计算结果与地质理论分析结果不符的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95.
二道坎银矿床是大兴安岭东北部首次发现的三叠纪大型银矿床。矿体位于上志留统—中泥盆统泥鳅河组沉积岩中,辉绿岩脉与矿体密切共生。矿石为石英脉胶结的构造角砾岩,目前以地表氧化矿石为主。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其次为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赤铁矿、磁铁矿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和硫锑银矿。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构造有致密块状、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条带状构造等。成矿阶段主要为沥青-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含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矿区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赤铁矿化。综合分析认为二道坎银矿床为晚三叠世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96.
将EMD分解与小波分析组合应用于VTEC周期探测,通过对多尺度分解后的IMF分量进行小波分析,探测可能存在的电离层活动周期,从而提高探测成功率。分别对高、中、低3个不同纬度的VTEC序列进行周期探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发现可能存在6 d、24 d等周期。  相似文献   
97.
招平断裂金成矿带是胶西北著名的金成矿带,以前该断裂带中南段转弯处为空白区,除物探工作外,未开展任何地质勘查工作。近年来随着勘查不断深入,在留仙庄地区南北侧已知矿床的深部,累计新增金金属量180 t。2015—2016年,留仙庄矿区利用钻探和物探地质手段取得突破。笔者通过收集邻区地质资料,利用矿区内最新施工钻孔及物探资料,对区内矿体成矿规律、展布特征及招平断裂带转弯处物探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矿区南部Ⅰ-1号主矿体富集、产出规律明显,赋存岩性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矿体侧伏角40°,富集体沿侧伏方向呈等间距分布,主矿体深部未封闭;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推断,招平断裂带呈舒缓波状,具有铲式构造特征,与钻孔揭露构造带特征相符,推断断裂带可靠性强。CSAMT和SIP电阻率特征吻合较好,2号异常明显,物探异常可信度高。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对招平断裂带中南段深部探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复杂巨型滑坡形成机制三维离散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文凯  何川  石豫川  鲍立新 《岩土力学》2009,30(4):1122-1126
滑坡位于金沙江下游某拟建的大型水电站库区左岸,距坝址较近,总体积约为2 560万m3,属特大型滑坡,其稳定与否将直接威胁到大坝安全和水库正常运营。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和科学预测尚有困难。为此,结合野外详细勘查资料的分析,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主要以滑移-弯曲型为主,局部可能存在滑移-拉裂或蠕滑-拉裂变形。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再现了其变形破坏演化过程,进一步证实了其滑移-弯曲型变形破坏机制,很好地解释了主滑带低于现今河床、主滑体南侧边界比较模糊等原因,从而为其发展演化趋势、稳定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兴仁市耕地土壤富锗含量特征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富锗耕地,本文主要以1:5万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平均值加标准差法(均值±3倍标准差)统计了全市耕地土壤及不同成土母质、耕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乡镇等条件下耕地土壤锗含量特征。耕地土壤中锗含量为0.65~2.90mg/kg,平均值为1.60mg/kg。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中锗含量略有差异。兴仁市大面积分布有碎屑岩类,占全市面积的35.60%,是区内耕地土壤锗含量较高的可能原因。富锗范围的圈定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质富锗农产品提供了耕地土壤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对采集的数据按平均值加标准差法进行异常值剔除后,用Excel、SPSS软件对几种有效态与对应全量、pH、有机质含量和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及分析,结果为:速效磷、有效硼含量处于稍缺乏状态,其余处于丰富或很丰富水平;pH以酸性为主。不同pH条件下,有效态与对应全量、pH、有机质相关性存在差异性:酸性条件下,各有效态与对应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速效磷、有效硼、有效钼与特定pH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或负相关;碱解氮与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速效磷、有效钼、有效锌与有机质在特定pH条件下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分析结果为农作物平衡施肥、耕地提质改造、促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