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精密潮汐模型分析了略最低低潮面相对理论最低潮面比值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表明比值在空间上分布复杂,略最低低潮面比值法的适用性不能以距离或潮汐类型相似性作为判断标准。以中国沿岸3组典型验潮站为例,统计不同同步时长下的传递精度。统计结果表明,同步时长达到7d,传递误差已较稳定,但可能存在系统偏差,取决于该方法的适用性。文中给出了比值在中国近海的等值线分布图,可作为适用性判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一次江淮切变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V3.3对2010年7月12-13日一次江淮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暴雨形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中尺度气旋演变,并对涡旋与变形场的相互作用指数VDI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为典型的切变线降水过程,是在高层200 hPa强大的南亚高压稳定少动,中层500hPa短波槽生成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的背景下,由低层700 hPa和850 hPa切变线上中尺度低涡以及地面梅雨锋扰动的共同作用造成的。WRFV3.3较好地模拟了本次暴雨过程的雨带和暴雨中心。中尺度气旋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切变线上,暴雨发生于700 hPa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轴的左侧,急流轴上的大风速中心与1 h雨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涡旋与大风速中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风速增强,涡旋增强。VDI指数对降水中心和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性,有助于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对降水中心和强度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3.
给出了勒让德函数4种模式的Clenshaw求和公式,在此基础上得到由全球位系数模型计算重力场参数的二阶Clenshaw求和公式,分析了EGM96与WDM94应用于某试验测区局部重力场的精度,为该测区在构建高精度局部重力场时初始全球位系数模型的选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4.
福建硬质绢云母表面化学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敬阳 《矿物学报》2001,21(3):461-463
采用超细粉碎和表面化学改性方法对硬质绢云母进行改性,研究表面改性的机理,建立了一整套的改性工艺,制备出应用性能和价值得到较大提高的改性硬质绢云母超细粉。  相似文献   
105.
对三原井水位值与口镇-关山断裂事上的垂直形变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三原井水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口镇-关山断裂的活动;通过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该井上游的冯村水库蓄水量受降雨季节的影响很大,较短时间内可能对三原井水位的异常上升有一定影响;但断层活动是导致三原井水位变化的直接因素。同时讨论了水位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OADS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该区域冬、夏季平均分布状况,讨论了该区域中SST变化较活跃的几个海区同印度洋、太平洋其他区域的基本关系。然后对此范围内SST距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其分布型及随时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7.
面向21世纪的海洋测深(改正)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提出了随船一体化测深改正新概念及新方法。GPS的应用已使海洋测量的主要矛盾转移到高精度的测深方面。传统的方法已同精度测图的需要。为此在测深改正新技术基础上提出了研制海洋三维测量仪的新设想。这对于海洋测量由2+1维过渡到真3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海底地形测量来说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在无人水面测量艇加载测深、侧扫等测量设备,结合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即可实现在岸边或母船上对无人测量艇的操控,达到水深测量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考虑测量艇各舱室的配重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测量设备加装设计方案,针对测量设备众多、接口复杂、集成问度大的问题,采用了基于串口转换软件的远程控制技术结合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案,实现了通过岸台基站即可直接对船台测量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参数设置调整。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多波束测深系统存在的残余系统性偏差,介绍了基于地形变化长波项和短波项相结合的误差削弱方法,通过对中央波束不同入射角的选取分析及相应的检查线量化比对,总结出适合残余系统性偏差削弱方法的中央波束入射角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10.
明确了水位控制涉及的基本概念,重新梳理了海道测量水位控制的技术体系。提出水位控制包含海域垂直基准确定,水位归算信息提供两项内容,阐明了水位控制的多任务服务、信息综合利用、质量控制系列技术体系。分析了现行《海道测量规范》的相关指标,对技术标准的改进做了相关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