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9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486篇
地质学   834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184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有关,表现为热岩石圈的伸展。其发育机制推测与白云凹陷位于构造转换带上有关,特殊的构造位置使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伴随伸展过程和地幔上涌,脆性地壳或上地幔中部分熔融物质的出现导致岩石圈强度的急剧降低,在区域伸展应力场下以韧性流变方式减薄。岩浆在构造转换带下聚集并发育主岩浆房,由于白云凹陷南北边缘没有发育正断裂系统,岩浆主要沿垂直伸展的方向运移,因此在珠琼运动一幕和二幕南南东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岩浆向白云凹陷的东部和西部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那里由于北西向断裂表现为左行张剪性质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地区,从而成为岩浆上涌和侵位的地方。在岩浆聚集的地区,活动岩浆体附近的脆性变形被分散的韧性变形所取代,因此在凹陷的东北和西南两个角上,发育了张性和张剪性小断裂群,由于热岩石圈弹性较差,白云凹陷长期持续沉降。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史还受到南海海盆扩张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46.
47.
An extensive dataset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FTIR parameters on organic matter, illite content in mixed layers illite‐smectite, apatite fission tracks and U‐Th/He dating has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stepwise propagation of the Eastern Sicily fold‐and‐thrust belt during Late Palaeogene and Neogene tim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ld‐and‐thrust belt is divisible into two levels of thermal maturity. These levels consist of a less evolved level of thermal maturity that records limited sedimentary burial and minor heating, and a more evolved level of thermal maturity that indicates tectonic burial and exhumation at different times. Deformation and exhumation of shallowly buried units are linked to wedge forward propagation by low‐angle thrusts, whereas the evolution of deeply buried units is associated with tectonic imbrications by duplex formation and steep thrusts. The two tectonic styles alternate during evolution of the fold‐and‐thrust belt under low erosion rates.  相似文献   
48.
国内外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条带状铁建造(BIFs)主要发育于早前寒武纪时期(3.8~1.8Ga),记录了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且蕴含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本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BIF相关领域的研究认识及存在问题:1统计对比显示,BIF沉积事件与地幔柱、地壳增生等重大地质事件相关;2稀土元素及Nd同位素示踪表明,Fe来源于海水与海底高温热液的混合溶液,其中高温热液与海水比例为1:1000;3 BIFs缺乏负Ce异常且富集重Fe同位素,暗示沉积时古海洋整体处于缺氧环境以避免Fe~(2+)发生氧化;4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尚未解决,例如Si的主要来源、沉淀机制及条带成因等;5华北克拉通BIFs多形成于约2.54Ga,BIF类型、形成时代与富矿成因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加强国内外典型BIFs的对比研究并适当应用现代先进测试技术,有利于探索BIF沉积的精细过程及古老克拉通的早期演化。  相似文献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