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9篇
  免费   2593篇
  国内免费   3639篇
测绘学   1503篇
大气科学   2106篇
地球物理   2124篇
地质学   6018篇
海洋学   2125篇
天文学   237篇
综合类   1080篇
自然地理   1658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747篇
  2021年   874篇
  2020年   667篇
  2019年   815篇
  2018年   749篇
  2017年   680篇
  2016年   669篇
  2015年   824篇
  2014年   765篇
  2013年   905篇
  2012年   964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874篇
  2009年   881篇
  2008年   835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739篇
  2005年   598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1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72.
大亚湾水域两种拟菱形藻的形态学鉴定及毒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年分离自广东大亚湾的两种潜在产毒拟菱形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毒性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确认藻种为细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cuspidata)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藻的常规培养样进行软骨藻酸毒素检测,结果均未检测到软骨藻酸.鉴于以上两种拟菱形藻存在着潜在产毒特性,不同培养条件的诱导实验尚需继续.  相似文献   
73.
关于海水网箱养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水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制约海水网箱养殖发展的种种因素也逐步显露出来(风暴潮等恶劣气候、环境污染、人为的破坏等等),海水网箱养殖在预期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面临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本文对海水网箱养殖系统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基础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海水网箱养殖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就数据的收集和专家评审表做了一些研究,以此客观的反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决策者实现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的最佳控制。  相似文献   
74.
In recent years, the red tide erupted frequently, and caused a great economic loss. At present, most literatures emphasize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red tide alga.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s of red tide in detail and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forecast, this paper gives some new approaches to dealing with the red tide. By the extreme values, we deal with the red tid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get the estimation of T-times red tide level U (T) , which is the level once the consistence of red tide alga exceeds on the average in a period of T times.  相似文献   
75.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76.
The present note 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seawater with different copper concentrations and pH values on the larvae of the barnacle 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and the lower the pH value in the seawater, and the more acute the toxicity. In the natural seawater of pH 8.1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_(50), i.e.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causing 50%. larvae fail to attach, is approx-  相似文献   
77.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8.
渤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Cu,Pb,Zn,Cd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渤海湾及其毗邻河口区10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GF 1983-1985年采集)中重金属含量特点,结合^216Pb年代学编年资料,用未受人类影响沉积层中元素含量,藉统计学方法获得渤海湾岩芯样中Cu,Pb,Zn,Cd的分布类型,并根据各区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用t检验法获得了渤海湾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79.
莱州湾海湾扇贝养殖区海水中悬浮颗粒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在莱州湾两个主要海湾扇贝养殖区-芙蓉岛海区和金城海区,各定点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和取样,并在实验室内分析了总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和叶绿素α的含量。结果表明,6月份金城海区的颗粒有机物和叶绿素α的含量均高于荚蓉岛海区;在10月份,芙蓉岛海区颗粒有机物的含量高于金城海区,但其叶绿素α的含量却低于金城海区,表明金城海区颗粒有机物的质量高于芙蓉岛海区。  相似文献   
80.
1998年7月从寻山水产集团公司养鱼场养殖的石鲽鱼病鱼肠道中分离到多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1株为致病菌。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动力,32℃以上不生长。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经BIOLOG MICROSTATION SYSTEM鉴定为鸭瘟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氟哌酸、丁胺卡那和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