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4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1232篇
测绘学   519篇
大气科学   264篇
地球物理   527篇
地质学   2108篇
海洋学   56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31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5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全极化SAR图像中溢油极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比于单极化SAR图像,全极化SAR图像不仅能体现海面目标的几何特征、后向散射特征,还能体现目标的极化特征。因此,在溢油检测方面,极化SAR更具优势。特征提取作为溢油检测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溢油检测的精度。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全极化SAR图像中海面溢油的极化特征,如极化散射熵、平均散射角等。并提出了新的极化特征P,该特征参数能够反映海面目标电磁散射过程中布拉格散射机制和镜面散射机制的比例。为了研究极化特征溢油检测的能力,本文基于SIR-C/X-SAR和Radarsat-2全极化SAR图像开展了相关实验,并对比分析了溢油的多种极化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中低风速情况下,C波段溢油探测效果优于L波段;本文提出的极化特征P对海面散射机制敏感;基准高度和特征参数P在C波段比其他极化特征更适于溢油检测。  相似文献   
902.
多种数字海洋地理环境信息的融合与可视化的局部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潮汐、潮流和海浪数值的计算技术和数字海底地形模型的构造方法为基础,应用层次细节模型和三维渲染技术,完成了近岸海洋环境保障的多种数字海洋地理环境信息的融合与可视化的局部实现,为今后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903.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重金属Pb~(2+)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测定了在96 h Pb~(2+)半致死浓度的1/10(TC组)和1/100(SC组)两个浓度胁迫下,血淋巴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Pb~(2+)的96 h LC50为7.938 mg/L; SC组ACP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趋势,除4 d外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TC组为抑制趋势,为3个组中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SC组和TC组的AKP、LSZ活性均表现为前期为诱导中后期受抑制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TC组活性始终低于SC组,表现出Pb~(2+)的胁迫浓度越高酶活性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大。以上结果表明,重金属Pb~(2+)对青蛤的毒性级别为高毒级,能造成青蛤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青蛤的免疫能力,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环境中Pb~(2+)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04.
以中国南海部分海域作为试验区,依据测区船载重力测量结果分别对S&S V28.1、S&S V29.1、DTU15和DTU17卫星测高海洋重力场模型开展了精度评估与分析工作。首先利用EIGEN6C4超高阶位系数模型计算得到的参考重力异常,使用多项式拟合技术对船载重力异常进行了长波误差改正;然后借鉴3σ准则进一步控制船载重力测量结果质量;最后以RMS作为精度主要评价指标,完成了对4种海洋重力场模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4种海洋重力场模型检核精度整体相当,其中S&S V29.1检核精度略高于S&S V28.1,4种重力异常模型在试验海域精度大致在1.5~6mGal之间。试验结论对于后续重力场模型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5.
石志远  徐卫明  周波  孟浩 《海洋测绘》2021,(6):54-57,72
针对全波形三维激光测绘雷达(LiDAR)在数字地形测量中如何降低背景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小波阈值的自适应降噪方法。在扫测的地形信号经EMD分解后,计算内蕴模式函数(IMF)与经过2/3阶重构的扫测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从而改善小波阈值自适应地对IMF中的高频噪声成分进行滤除。实验结果表明,与EMD重构降噪法、小波阈值降噪法和传统的EMD-小波联合降噪法比较,这种方法在对全波形LiDAR回波信号的噪声剔除和地物信号保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降噪后信号的误差能缩小10%~20%,波形相关性能提升5%~20%,信噪比能提升20%~40%。  相似文献   
906.
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明显较背斜小,向斜转折端表现清楚且狭窄尖长,而背斜转折端没有清楚显示;剖面上,不整合界面靠近向斜核部产状陡,向两翼方向迅速变缓。反映出背斜平缓开阔、向斜紧闭狭窄且侧翼呈上拱尖棱状的隔槽式褶皱特征。印支期褶皱呈北北东向,横跨在前泥盆纪褶皱基底中加里东期北西向褶皱之上,但未对加里东期褶皱造成明显地叠加改造效应,说明前泥盆纪地层在印支运动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弯滑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因此,认为炎陵地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纠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  相似文献   
90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模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起沙、沉降、传输均受到沙漠地区大气边界层条件的制约。沙漠地区观测资料匮乏,限制大气边界层模拟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利用WRFV3.7.1中尺度数值模式中5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BL、MYJ、MYNN2.5、YSU),模拟2014年4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边界层特征,并与塔中80 m塔及风廓线雷达晴朗天气下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种方案均能模拟出近地面气温及地表温度,边界层高度,感热、潜热、地表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但未能模拟出边界层风速的日变化趋势,温风湿廓线能较好的反映晴日沙漠地区边界层结构的变化特征,但未模拟出风速随高度变化趋势。沙漠地区下垫面干燥,热容量低,晴天极易形成对流不稳定边界层,非局地湍流参数化方案,ACM2方案是沙漠地区大气边界层模拟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08.
孟晓阳  张兴赢  周敏强  白文广  周丽花  余骁  胡玥明 《气象》2018,44(10):1306-1317
本文利用全球地基二氧化碳柱浓度观测站点(Total Carbon Column Observing Network,TCCON)18个站点CO_2地基观测数据对GOSAT(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2009—2017年的大气CO_2遥感反演产品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卫星CO_2遥感产品与地基遥感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在东亚、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四个区域内卫星遥感产品与地基观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 23±2. 69、2. 19±2. 19、2. 01±2. 49、1. 59±1. 79 ppm,相关系数不低于0. 75。卫星在30°S~60°N范围内的产品精度较高,而在高纬地区产品精度稍低。本文进一步利用GOSAT L2 XCO_2遥感反演产品对全球大气CO_2的长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7年全球大气CO_2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年平均增长率为2. 22 ppm·a~(-1),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和非洲,受与厄尔尼诺有关的自然排放影响,2016年相对上一年的增长量最多,年均CO_2绝对增量在3 ppm以上。  相似文献   
909.
Thousands of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regional water cycle, weather, and climate. In recent years, the areas of TP lakes underwent drastic changes and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ke-atmosphere interaction over the high-altitude lakes are still unclear, which inhibits model development and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lake climate effects.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SRYR) has the largest outflow lake and freshw...  相似文献   
910.
随着地球观测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数据管理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需求, Open Data Cube (ODC)作为新型的开源的地球观测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适合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高性能计算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是亚大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AOGEOSS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但当前ODC对国产卫星影像支持不友好,缺乏自动化管理和数据组织工具,使用ODC进行国产卫星影像数据管理的技术不成熟。因此,本文以高分一号卫星影像为例,通过开发ODC_GFTool中间件和自定义高分卫星影像产品格式探索ODC框架下国产影像数据自动化管理流程,最后以鄱阳湖为试验区,进行了基于ODC框架的水体提取应用实验,论证了ODC框架下国产卫星数据存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ODC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能够为AOGEOSS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产卫星影像数据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