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5篇
  免费   1084篇
  国内免费   1623篇
测绘学   783篇
大气科学   555篇
地球物理   554篇
地质学   3351篇
海洋学   589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381篇
自然地理   66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In collaboration with 12 other institutions,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undertook a comprehensive marin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sing the Yilong-10 high-altitude larg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The Yilong-10 UAV carried a self-developed dropsonde system and a millimeter-wave cloud radar system. In addition, a solar-powered unmanned surface vessel and two drifting buoys were used. The experiment was further supported by an intelligent, reciprocating horizontal drifting radiosonde system that was deployed from the Sansha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tation, with the intent of producing a stereoscopic observ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s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system from 31 July to2 August, 2020. This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yphoon Sinlaku(2020). The data contain measurements of 21 oceanic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cquired by the five devices, along with video footage from the UAV. The data proved very helpful in determining the actual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yphoon Sinlaku(2020). The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 high-altitude, large UAV to fill in the gaps between oper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marine areas and typhoons near China, and marks a milestone for the use of such data for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and impact of a typh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for establishing operational UAV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ystems in the future, and the assimilation of such data in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982.
概括天宝山新兴角砾岩筒铅锌矿,山东七宝火山岩型金矿,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辽宁簸箕山磷矿,辽宁清源红透山铜(锌)矿等构造控矿实例的解读,表明它们可建立一种新的构造控矿类型——螺旋构造控矿。受幔团螺旋运动上冲的地幔热柱多级浸演化的幔枝构造制约。  相似文献   
983.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及毗邻地域发生在前寒武纪末期或寒武纪的一场造山运动,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先后提出过:贝加尔运动、萨拉伊尔运动、兴凯运动、泛非运动等来描述或界定这场伟大的造山作用。本文综合区域已有实际资料: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磨拉石建造出现的时限,造山花岗岩的测年数据,变质热事件的记录,构造活动残留的遗迹等,界定该期构造运动相对最符合贝加尔运动或兴凯运动创建之原意。而创建兴凯运动的典型区,其时限的可确定性和认知度尤佳,故建议在这诸多用语中,精选"兴凯运动"一语为最宜。  相似文献   
984.
摆纪磷石膏堆场渗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展翔  褚学伟 《地下水》2012,34(5):14-15,87
摆纪磷石膏堆场区域内断裂构造及岩溶发育,地下水径流途径较复杂,该堆场自投入使用后第二年开始渗漏,现今已成为重安江的最大污染源。通过连通试验,结合摆纪磷石膏堆场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堆场的渗漏区、渗漏途经进行分析,确定磷石膏堆场渗漏主方向为发财洞方向,并计算该堆场的渗漏量,进而对该堆场渗漏污染对当地地下水的影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85.
东阿县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阿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聊城市。东阿县城区目前易于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热储层主要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中下部和馆陶组。热源以正常的地温传导为主,深部热流沿断裂带上涌及断裂活动产生的热量也是区内增温热源[1]。  相似文献   
986.
综合分析沂南县气候、自然、地理,尤其是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2011年国土资源抗旱打井工作成果,结合沂南地下水含水岩组分布、赋存、地下水运移特征、构造对岩溶发育与地下水运动的控制等。得出沂南县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区的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地下水相对富集。地下水富集特征可分为:构造带控水型、火成岩体阻挡富水型、断裂影响带强富水型及远离构造破碎带弱富水型等几种类型。根据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地下水富集规律的分析研究,为今后贫水山区找水定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7.
赣南淘锡坑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淘锡坑钨矿是赣南一个重要的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矿化阶段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单一水溶液相H2O-NaCl(Ⅰa型)、富液L+V两相H2O-NaCl(Ⅰb型)、两相H2O-NaCl-CO2体系包裹体(Ⅱa型)和三相H2O-NaCl-CO2包裹体(Ⅱb型)。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80~370℃,具有多峰态分布特征,可识别出140~190℃,200~250℃和340~360℃几个峰。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对较低,一般<8w(NaCleq)%。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方法获得四组包体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同一包体组合内不同包体的盐度、均一温度及密度基本一致,而不同包体组合中包体的盐度、均一温度及密度则相差较大,显示出不同包体组合所捕获的流体存在较大的差异。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分布在329~355℃,214~240℃和141~189℃三个温度区间,经压力校正后的捕获温度分别为400~425℃,275~300℃,210~260℃。这些特征表明,淘锡坑钨矿至少存在三期热液流动,其中前两期为成矿期的热液活动,第三期(次生包体)为成矿后的热液活动。根据Ⅱ型包裹体的CO2部分均一温度与最终均一温度计算出成矿流体的捕获压力67.3~97.8 Mpa,平均压力74.8 Mpa,按静岩压力换算成成矿深度为2.59~3.77 km,平均为2.88 km。  相似文献   
988.
云南澜沧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叶霖  高伟  杨玉龙  刘铁庚  彭绍松 《岩石学报》2012,28(5):1362-1372
云南澜沧老厂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重要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通过LA-ICPMS和ICP-MS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中闪锌矿属于铁闪锌矿,形成于中温环境,以富Fe、Mn、Cd和In等元素为特征,其中Fe、Mn、Cd、In等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而Pb、Cu 、Sn和Bi等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以显微包裹体(方铅矿和黄铜矿等)赋存于闪锌矿中。本矿床闪锌矿中Fe和Mn等微量元素组成与VMS矿床类似,但In和Cd的异常富集可能暗示其独特的成矿机制。总体而言,其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与燕山-喜山期花岗岩叠加改造作用有关的喷流沉积铅锌矿床(如云南白牛厂和广东大宝山)相似,而明显不同与矽卡岩型矿床(如核桃坪与鲁子园),更不同于MVT型铅锌矿床(牛角塘、会泽和勐兴)和金顶铅锌矿床。结合矿床产出地质特征,笔者认为云南澜沧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区经历了古、中、新特提斯期不同程度的拉张与闭合发展演化,使矿床多期同位叠加成矿特征明显,其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具喷流沉积成因特征,深部喜山期花岗斑岩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不大,但在其侵入过程中叠加改造作用使闪锌矿等硫化物组合及其微量元素组成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如局部富集Sn和Sb等元素)。此外,两种测试方法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在硫化物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中,LA-ICPMS相对于ICP-MS分析具有更高精度,不仅可以进行硫化物原位分析,并能即时了解微量元素在硫化物中赋存状态,而且克服了ICP-MS分析中由于单矿物选样不纯致使测试误差大等弱点。  相似文献   
989.
覆盖型岩溶潜蚀塌陷临界裂隙开度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裂隙开度对覆盖型岩溶潜蚀塌陷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临界裂隙开度是覆盖型潜蚀塌陷的关键控制因素,受覆盖层土质、密实度、临界水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初步提出了临界裂隙开度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90.
深孔绳索取心钻杆质量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君  彭莉  吕红军 《探矿工程》2012,39(11):33-36
在优化深孔绳索取心钻杆结构设计、选用优质钢材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和检测规程,配齐相应的检测器具。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确保钻杆质量稳定,满足深孔绳索取心钻进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