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7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853篇
测绘学   418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386篇
地质学   1453篇
海洋学   542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88篇
自然地理   33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贡献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孟黔灵  姚海林  邱伦锋 《岩土力学》2001,22(4):423-426,431
回顾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并进行了评价;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2.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实例的总结分析,探讨了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与体会,与众共议。  相似文献   
133.
根据广州瘦狗岭断裂带变形历史的野外地质证据以及40Ar/39Ar法和热释光法构造年龄数据,将其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韧性拉伸剥离变形期,中侏罗世韧性挤压逆冲变形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脆性断裂、硅化作用期,晚白垩世-老第三纪同沉积正断层活动、硅化作用期,老第三纪晚期左行平移兼正断层活动期和第四纪正断层活动期。对该断裂带的变形期次与区域构造演化的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4.
贺兰山中元古代三个叠层石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邱树玉 《地层学杂志》2001,25(4):307-311
贺兰山原划归蓟县系王全口群中、下部的碳酸盐岩中新建立了两个叠层石组合 ,即下部以 Colonnella sp.、Gaoyuzhuangia sp.、Conophyton garganicum、C.cf.cylindricum等锥叠层石和块茎状柱叠层石为代表的闵家沟组合 ,其属种和总体面貌与长城系高于庄叠层石组合较为相似 ;中部以 L ochmecolumella和 Pseudogymnosolen等微小类型叠层石为代表的冰沟叠层石组合 ,其特征与蓟县系雾迷山叠层石组合完全一致。同时通过对王全口组叠层石分子的全面分析 ,判定王全口叠层石组合的时代应是蓟县纪中、晚期 ,其底界不低于雾迷山组底部。据此 ,重新厘定了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135.
河北张家口水泉沟岩体SHRIMP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采用先进的 SHRIMP测年技术对河北水泉沟碱性杂岩体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东坪金矿区水泉沟岩体二长岩锆石 U- Pb年龄为 (390± 6)Ma,后沟金矿区水泉沟岩体正长岩年龄 (386± 6)Ma,比较可信地确定了水泉沟岩体的成岩时代为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这表明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加里东俯冲造山运动强烈地影响本区,水泉沟岩体是这次运动的产物。根据前人测得的东坪和后沟金矿床蚀变围岩钾长石的 Ar- Ar和 K- Ar年龄,金矿化的时代是中生代燕山期,与岩体的成岩年龄有 200 Ma的时差,成因上可能与碱性杂岩体关系不大,因此,东坪和后沟等金矿床可能不属于碱性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6.
新的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云南前寒武纪各岩群普遍由跨越古、中和新元古代不同时代的构造片岩组成。哀牢山群和瑶山群是相连接的同一地层单元 ,主体岩石形成于 130 0~ 16 0 0Ma。昆阳群下亚群泥质碳酸盐沉积岩Pb Pb等时年龄在 170 0~ 16 0 0Ma之间 ,上亚群大营盘组为 12 6 0Ma。苍山群的变拉斑系列形成于岛弧环境 ,其钕模式年龄值在 15 0 0~ 2 0 0 0Ma ,Sm Nd等时年龄近于为 16 5 0Ma ,εNd(t) =+ 7.4。形成于板内环境的碱性系列玄武岩 ,钕模式年龄值在 10 0 0~ 110 0Ma。苴林群变拉斑玄武岩钕模式年龄为 16 0 0~ 170 0Ma ,εNd(t) =+ 6 .6 ;变碱性玄武岩样品为 80 0~ 10 0 0Ma ,可与苍山群相比较。钕模式年龄和Pb同位素填图表明昆阳群与大红山群 ,苴林群与苍山群分别归属于扬子和印支块体的准同时地层。成矿年龄测定表明前寒武纪地层中成矿作用表现为 70 0~ 90 0Ma的改造成矿 ,与大规模从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密切相联系。90 0~ 10 0 0Ma板内环境碱性玄武岩的广泛出现 ,标致着大陆裂解的开始。晋宁期花岗岩活动从早期 (80 0~ 830Ma)的偏中酸性到晚期 (6 80~ 780Ma)的酸性 ,表明构造环境从拉张向挤压环境发展 ,体现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裂解到冈瓦纳大陆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7.
走滑拉分作用与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山火山盆地是我国著名的产铀火山盆地。本文依据相山盆地深部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大陆动力学理论,探讨了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机制。研究表明,相山火山盆地火山活动划分为两个旋回,其就位受制于区域深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即第一旋回的火山机构就位于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复活产生的EW向拉分构造,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裂隙式火山喷溢带;第二旋回的火山机构就位于NE向深断裂左旋走滑复活产生的SN向拉分构造与EW向基底断裂的结点,产生了中心式火山岩浆喷溢侵出。此外,还探讨了富大铀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8.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仇化民  邓振镛 《高原气象》1996,15(3):334-341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的气候条件,降水补给作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特殊性,导致土壤水分具有独特的时空分布规律,麦田2m土层水分的周年变化呈一峰一谷型,可划分为旱季失墒消耗阶段和雨季蓄墒贮水阶段;其垂直变化呈“S”型,可划分为水分多变层、过渡层及稳定层。  相似文献   
139.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现代仪器观测记录的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分析,对正确研究和认识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震级—序号方法、最大曲率法(MAXC,Maximum Curvature)和拟合度检测法(GFT,Goodness-of-Fit Test)分析了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1970—2018年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值,得到了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C值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C值变化趋势大致为1970—1986年ML2.0~2.6,1987—1999年ML2.5~2.6,2000—2008年后ML1.4~2.1,2009—2018年ML1.2~1.9;实验场地区MC值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东北部和西南部较低、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其中云南最南端的澜沧—耿马区和思普区、四川西北部的理塘—木里区以及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带MC值普遍较高,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的松潘—龙门山带、安宁河带、元谋区、楚雄—建水带和大理—丽江—盐源区MC值普遍较低;强震会使MC值出现突然升高、之后逐渐恢复的现象,其中MC值升高程度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强震导致的MC值升高是MC值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0.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逐步向毫米波频段(FR2)部署,以及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对毫米波雷达技术的需求,高性能的毫米波收发前端集成电路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硅基器件工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晶体管的截止频率,为低成本、高性能的硅基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年来的毫米波通信和雷达的硅基收发前端集成电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