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445篇
大气科学   411篇
地球物理   314篇
地质学   980篇
海洋学   295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31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本身的裂隙系统,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煤变质程度及构造活动的强弱相关。煤层气的保存则取决于顶底板的封盖能力、构造活动、水动力环境等条件。煤层气成藏条件是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62.
利用2000年6月1日~8月1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ing 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总水汽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对于地理位置基本相近的台站,海拔高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情况下高山站的水汽总量低于平原站;在晴天,地面水汽压与大气总水汽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云雨日,由于高低层大气湿度的变化常常不同步,用地面水汽压估算的大气总水汽量具有较大的偏差;大气总水汽量短时间内的快速增加往往对应有降水过程出现,但总水汽量的大小与降水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在降水预报中应综合考虑总水汽量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的增幅和峰值大小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环电流区中性原子观测特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双星计划中性原子(ENA)探测仪的研制提供可靠 的理论依据,并为未来中性原子探测数据的分析及研究做好准备,针对双星轨道初步模拟计 算了双星ENA探测仪对磁暴时中性原子的观测特性. 建立了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离子分布的 一 个近似理论模式,并模拟计算了极轨卫星在极区上空、赤道面以及其他位置上对不同强度磁 暴主相期间环电流区ENA空间角分布及能谱的观测结果. 研究表明,存在环电流区方向和南 北极区环电流粒子沉降带两个中性原子强度极大区域;磁暴越强烈,注入区高度越低,环电 流区观测到的ENA通量越高;处于有利位置的ENA探测器可分辨注入区内边界或注入前沿;EN A探测器能够分辨环电流带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离子交换截面的差异,H,O,He 3种E NA的能谱分布不同;在10~80keV能谱范围内通量较强,易于观测;环电流区H,O两种ENA 通 量较强,有利于观测;而环电流区He ENA通量很弱,不易于观测. 模拟计算研究表明,双星 极轨卫星能够对环电流区ENA进行有效探测;低纬轨道上的ENA探测器也能够对环电流区ENA 进行一些观测;ENA探测器的研制应重视低、中能量范围ENA的探测.  相似文献   
64.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65.
嫩江断裂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卫片解译、钻孔资料、地球物理场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嫩江断裂的存在标志,同时对该断裂的性质、活动时代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沿该带分布的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活动与地震关系密切,尤其是存在的地震围空区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6.
措勤地区在泥盆纪浅海碳酸盐台地的背景基础上,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为主的海相沉积,古地理呈北部以陆棚海为主、南部发育斜坡-深海相的特征。早石炭世永珠组陆棚浅海限于北部的甲龙到阿布勒一带,其南侧至格嘎一措勤一线发育较宽的斜坡相沉积,晚石炭世时发生海侵,并随着冰期气候的盛行在边缘斜坡海环境内沉积了多套冰海砾岩,随着冰期气候的结束和海退,早二叠世昂杰组陆棚海沉积范围向南扩展到格嘎-达雄南部,陆棚海地边缘发育了生物礁或生物滩。古地理演化反映了研究区在早石炭世受南北向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泥盆纪碳酸盐台地的陆棚海—斜坡—深海盆地的古地理格局,晚石炭世拉张达到鼎盛,其后的早二叠世主要发育了稳定陆棚海沉积。  相似文献   
67.
IntroductionItisdefinitelystipulatedinthe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onProtectingagainstandMitigatingEarthquakeDisastersthattheseismicsafetyevaluationmustbemadeformajorprojects(includinglifelineprojects)and,accordingtotheresultsobtained,theseismicresistancerequirementsshouldbedetermined.Thenecessityofseismicsafetyevaluationhasbeenrecog-nizedgradually,butthetopicontheeffectofsafetyevaluationhasnotbeenreferredmuch.Gener-allyspeaking,althoughmostpeopleapprovethesocialeffectofsafetyevaluatio…  相似文献   
68.
北京连续降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2002年12月份北京出现的1841年以来历史上最长的连续6天的降雪天气进行了合成分析和诊断分析。北半球合成环流形势显示,连续降雪发生在东亚稳定的纬向环流形势下,其上游地区强大经向环流和阻塞高压使中纬度东亚和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得以维持。东亚合成环流的垂直结构表明,连续降雪期间华北地区始终处于锋区中,并存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垂直分布结构。卫星水汽云图显示出有水汽通道向河套倒槽云系输送水汽。华北地区的诊断分析表明,地面和边界层中山东地区分裂高压南侧向北回流的偏南气流是造成降雪的主要水汽通道。变形场的流场结构使水汽在北京附近辐合。垂直剖面展现了华北回流降雪天气近地面层的浅薄的冷空气垫,和暖湿空气回流在冷空气垫上的爬升,并在其上形成一个浅薄的饱和层。  相似文献   
69.
女34断块水平井提高采收率开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女寺油田女34断块是大港油区典型的低渗透块状砂岩断块油藏,由于储层严重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见效快、水淹快,并且形成油藏次生底水,作为水平井技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先导试验区块,经过深入地质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又相继完钻2口水平井,同时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编制了水平井和直井采油、直井注水的混合外网调整方案,方案实施后,断块采油速度由0.6%提高到2.6%,采收率提高8个百分点,开发效果显改善,实践证明水半井技术是改善低渗透非均质断块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