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0篇
  免费   598篇
  国内免费   888篇
测绘学   257篇
大气科学   689篇
地球物理   859篇
地质学   1859篇
海洋学   379篇
天文学   159篇
综合类   357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A hydrodynamic mode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quitard storage effect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ep multilayered system including the Dogger aquifer and its surroundings in the Paris Basin. It provides a good explanation for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in the Dogger concerning, for instance, the hydraulic head, the salinity and the transmissivity. The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also makes it possible to estimate some unmeasured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quifer and aquitard storage coefficients. Finally,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s of the transport of 4He and 14C strengthen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model. The Darcy average horizontal velocity in the Dogger, obtained with the model, is of the order of 0.33m year−1.  相似文献   
992.
993.
太湖三山岛击变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成义  王赐银 《地理学报》1990,45(2):253-256,T002
太湖三山岛击变岩,宏观特征表现为崩解裂理;微观特征出现石英颗粒的晶体弯曲、多组微页理的面型特征、机械双晶、震变玻璃、焦石英及柯石英相变产生的放射状裂隙等,是陨石撞击地表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它的发现,是太湖成因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94.
谢小峰  潘文  蒋天锐 《地质论评》2016,62(S1):355-356
黔东松桃盘石-盘信地区及其邻区位于雪峰山西缘。研究区经受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期构造作用的改造,构造变形极为复杂(金宠,2010;李三忠等,2011)。近年来,位于研究区相邻的湖南花垣发现了超大型铅锌矿床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杨绍祥等,2007;周云等,2011),黔东铅锌成矿区作为川、滇、黔成矿带和湘西-鄂西成矿带的交汇部分,且毗邻湘西花垣铅锌矿集区,已发现有嗅脑、粑粑寨、康金、小红岩、团塘、老屋场等铅锌矿点,但这些矿点普遍规模小、矿石品位底,经济价值较小(图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与花垣相邻,两者有相同或相近的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 因而该区找矿潜力较大。本文即对该区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95.
西藏柯月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柯月锌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锑金多金属成矿带上新发现的重要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近南北向张扭性断裂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脆硫锑铅矿、硫锑铅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铁锰碳酸盐、方解石等。矿石组构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为主。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表明,包裹体以液体包裹体为主,还有少量纯气体和纯液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H2O-Na Cl体系。流体中气液成分以H2O为主,液相中局部含有少量的HCO-3、CO2-3和CO2,气相中局部有少量CO2、CH4、N2。根据含矿石英脉中绢云母40Ar-39Ar定年,准确限定柯月矿床成矿热液活动的时限为21.3 Ma。矿床地质特征表明,柯月为中低温热液脉状锌多金属矿床,是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郭军  任雨  傅宁  何群 《气象科技》2016,44(3):416-422
利用环渤海地区365个地面气象站1980—2012年逐日能见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能见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能见度的主要气候特征是春秋季高、冬季低。1980—2012年平均能见度下降最大的区域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迎风坡,也是平均能见度较低的区域。环渤海地区整体而言,能见度小于等于1 km主要是水滴造成的,能见度1~10 km范围内,颗粒物、气体污染物的影响随能见度的增大而增大。水滴和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对不同等级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997.
近64年长沙市高温热浪事件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增强对高温热浪事件的认识,给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依据,本文利用逐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高温热浪定义,对长沙市近64年来高温热浪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年均高温日30.6d,年均高温热浪2.16次。高温日、高温热浪事件集中在6—9月,且以7月出现最为频繁。2长沙市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呈明显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变化平稳或呈缓慢增多(增强)趋势,70—90年代末呈偏少(偏弱)趋势,21世纪以来呈偏多(偏强)趋势。3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温热浪强度。  相似文献   
998.
渤海湾沿岸贝壳堤对潮滩有孔虫海面变化指示意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渤海湾沿岸有贝壳堤发育和无贝壳堤发育的2类现代开放潮滩有孔虫组合的对比,研究了该2类潮滩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的海面指示意义。5个有孔虫组合带被MHWST(平均大潮高潮位)、MHW(平均高潮位)、MHWNT(平均大潮低潮位)和MSL(平均海面)分隔,分别对应潮滩的高盐沼、低盐沼、潮间带上部、潮间带中上部和潮间带中下部5个不同亚环境。不同亚环境沉积物因其所含的有孔虫群的独特性,均可作为高精度海面标志物,误差为各亚带高差的1/2。沿岸贝壳堤可对潮滩有孔虫的属种组成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从高潮位向低潮位逐渐降低。在MHWNT潮位之下,有孔虫组合不再受到沿岸贝壳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AMS~(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志文  王福  李建芬  姜兴钰  陈永胜  王宏 《地质通报》2016,35(10):1607-1613
在初步获得渤海湾海河南部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大于43.5ka BP的基础上,在沧州北部和海河北部的沿海低地又利用6个新的机械钻孔岩心,建立了2条垂直于现代岸线的长剖面。根据沉积物岩性和有孔虫查明了第Ⅱ海侵层在剖面中的空间分布,并获得一组新的AMS~(14)C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在第Ⅱ海相层中新获得的9个AMS~(14)C年龄同样均大于43.5ka BP。至此,渤海湾3条垂直现代岸线剖面10个钻孔的第Ⅱ海相层的21个AMS~(14)C年龄均大于43.5ka BP,进一步证实了普遍发育于渤海湾沿海低地的第Ⅱ海相层形成于MIS 3阶段早期或MIS 5阶段,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 BP。  相似文献   
1000.
相距3~20km的岭头、罾口河、俵口和空港物流中心4处埋藏牡蛎礁体的年代学研究证实,开始发育的时间不同,但同时在4.2~4.0ka cal BP时结束建礁,即其灭亡与"4.2ka事件"在时间上重合。岭头、罾口河剖面O稳定同位素和罾口河剖面孢粉数据进一步表明,4.5~4.3ka cal BP时研究区气候出现变冷变干的趋势,4.3~4.2ka cal BP逐渐好转,推测这一气候波动变化过程可能是对"4.2ka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