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0篇
  免费   1908篇
  国内免费   2570篇
测绘学   1145篇
大气科学   1025篇
地球物理   1490篇
地质学   4651篇
海洋学   1440篇
天文学   138篇
综合类   536篇
自然地理   113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479篇
  2021年   567篇
  2020年   453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454篇
  2017年   421篇
  2016年   402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491篇
  2013年   626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673篇
  2010年   606篇
  2009年   595篇
  2008年   567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532篇
  2005年   486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Z2井三叠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准噶尔Z2井三叠系各组的岩性、电性特征进行了详细解释与描述,对各组的孢粉、大孢子组合特征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该井三叠系地层划分为自碱滩组、克拉玛依组和百口泉组,且将其与邻区钻遇的三叠系进行了横向及纵向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测、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并借鉴前人的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三叠纪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二郎坪群是东秦岭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火山建造中广泛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文章总结并分析了南阳盆地东、西两侧二郎坪群中3个典型矿床(刘山岩、水洞岭和上庄坪)的研究资料,把二郎坪群VMS矿床分为3类:Zn-Cu型矿床(刘山岩矿床);Zn-Cu型与Zn-Pb-Cu型矿床(水洞岭矿床);Zn-Pb-Cu型矿床(上庄坪矿床).从刘山岩矿床到水洞岭矿床,再到上庄坪矿床,铜的含量减少,铅的含量增多.二郎坪群VMS矿床矿石富集LREE、Ce负异常及Eu正异常,说明矿床为热液成因.石英和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建造水,南阳盆地以西,矿床成矿流体中伴有较多古大气降水.矿石的硫同位素特征说明,二郎坪群VMS矿床中的硫可能为地幔岩浆硫和海水硫的混合硫.围岩与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矿石和围岩可能来源于相似的物源区,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深源物质,而水洞岭矿床明显有上地壳浅源物质的混染.研究表明,南阳盆地以西的水洞岭和上庄坪矿床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海环境,盆地规模较小,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而南阳盆地以东的刘山岩矿床可能形成于远洋盆地,盆地到达成熟阶段.用地震泵模式可解释二郎坪群VMS矿床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志留系底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产的主要贡献来自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有机质聚集在陆缘洼地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分隔性盆地中,其有利保存的缺氧条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区域性的缺氧有关.我们认为,扬子克拉通的志留系底部烃源岩与北非的"hot shale"一样,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Gneissic rocks in the Chinese Altai Mountain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either Pale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or Precambrian basement. This study reports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for banded paragneisses and associated gneissic granitoids collected along a NE–SW traverse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ese Altai.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 banded gneisses were possibly immature sediments with significant volcanic input and that the gneissic granitoids were derived from I-type granites formed in a subduction environment. Three type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can be recognized in zircons from the banded gneisses and are interpreted to correlate with different sources. Zircons from five samples of banded paragneiss cluster predominantly between 466 and 528 Ma, some give Neoproterozoic ages, and a few yield discordant Paleoproterozoic to Archean ages.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 that both juvenile/mantle and crust materials were involved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from which these zircons were derived. In contrast, zircons occur ubiquitously as elongated euhedral prismatic crystals in the four samples of the gneissic granitoids, and define single populations for each sample with mean ages between 380 and 453 Ma. The general absence of Precambrian inheritance and positive zircon ?Hf values for these granitoids suggest insignificant crustal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precursor magmas. Our data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 progressive accretionary history in early to middle Palaeozoic times, and the Chinese Altai may possibly represent a magmatic arc built on a continental margin dominated by Neoproterozoic rocks.  相似文献   
17.
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13 mm,B=9mm),测定其生长部分壳体和生长期间水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随着水体碳同位素的升高(δ13CDIC由-5.24‰升至1.41‰),两壳体碳同位素也随之升高,表明水体对壳体碳同位素的影响;δ13CA分布范围为-4.76‰~2.09‰,δ13CB为-8.49‰~2.89,壳体A和B碳同位素均比预测平衡值偏负,表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利用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富集12C的CO2.根据计算壳体A在实验中沉淀部分壳体利用新陈代谢碳的比例(M值)为24%~43%,平均值为33%;壳体B为33%~75%,平均值为58%.M值随生物的生长呈下降变化,这说明在实验中河蚬主要是通过增加对DIC的吸收和利用来满足壳体生长对物质量增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根据贵州普定陈旗堡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特性,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角度,借助土壤学对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理论,对表层土壤20cm以下土层的土体物理化学性质与土体水分含量,即土体的持水量(waterholding capacity),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颗粒成分、孔隙比、矿物成分含量等对土体水分含量均有影响。土体中粉粒含量较高而粘粒含量较少,且粒度分配不均匀时,土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孔隙率高的土体水分含量较高;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时,土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而长石、碳酸盐等原生矿物含量较高时,土体水分含量相对较小。石英对于土体持水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邓飞  贾东  罗良  李海滨  李一泉  武龙 《地质论评》2008,54(4):561-573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中—晚三叠世拉丁期—诺利期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东缘沉积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80 Ma、1800~1900 Ma和2400~2500 Ma、200~245 Ma、400~450 Ma,对应的物源主要为东昆仑岛弧、华北陆块基底、义敦岛弧以及北秦岭。与之相比,川西前陆盆地诺利期—瑞替期的须家河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大致主要集中在1800~1900 Ma和2400~2500 Ma、720~850 Ma、950~1200 Ma、400~450 Ma。该统计结果总体上继承了松潘甘孜数据体的特征,揭示出须家河组物源来自西部——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再旋回沉积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  相似文献   
20.
铁板井绦矿床赋存于辉橄岩体中,辉橄岩体具有全岩矿化的特点,岩体及镍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成矿过程:首先是岩浆深源液态重力分异作用,而后发生岩浆深源熔离-贯入(成岩、成矿)作用,形成岩体和镍矿体,最后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叠加下完成整个成矿过程.该矿床是典型的主要由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岩浆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