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8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827篇
测绘学   460篇
大气科学   283篇
地球物理   438篇
地质学   1569篇
海洋学   434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地球物理反演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地球物理反演是 对实测数据的地球物理属性的理解或解释,多方法的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是一种多传感器 的数据融合. 本文分析了地球物理数据的模糊特性,采用基于语义的模糊化方法,使不同物 理意义和尺度的特征数据及测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成为一体,结合地球物理专家解释的 方法,利用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神经网络实现了融合.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种地球物理探测 数据的全部信息,避免了线性反演的复杂计算;其数据融合的观点,为解决地球物理联合反 演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模拟实验和应用实例验证,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
Using the data of ECMWF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to undertake composite diagnoses of 16 explosive cyclones occurring at the Atlantic and the Pacific Ocean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obvious discrepancies on the basic fields between these strong and weak explosive cyclones.The major reasons why the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the Atlantic are stronger than those over the Pacific Ocean are that the non-zonal upper jet and the low-level warm moist flow over the Atlantic are stronger.The non-zonal upper jet offers stronger divergence,baroclinicity and baroclinic instability fields for explosive cyclones.Anticyclonic curvature at the high level of strong explosive cyclones is easy to make the inertia-gravitational wave developing at the moment of northward transfer of energy and stimulate the cyclones deepening quickly.Warm advection and diabatic heating can cause the upper isobaric surface lifting,as a result,the anticyclone curvature of cyclones enlarges,and wave energy develops easily as well.The most powerful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plosive cyclones is just the time when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center is located over the low vortex.At the upper level,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vorticity contours changes suddenly from rareness to denseness,and the large values of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both in the west and north sides of cyclones extend downwards together,then cyclones are easy to explosively develop.The formation of strong explosive cyclone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non-zonality of upper jet and the anticyclonic curvature.  相似文献   
93.
已往测定氰化液中Ag的方法只适用于化学成分简单的样品,对于成分较复杂,尤其是Cu,Pb,Zn浓度较高的氰化液,其测定Ag的重现性较差。现场测定氰化液中Ag的方法是基于采用HNO3 H2O2(过氧化氢)破坏氰化液中的[CN]-,在10%HNO3介质中以CCX富集分离Ag。吸附在CCX上的Ag经灰化法解脱后在pH值为3.3的CH3COOH(乙酸)-CH3COONa(乙酸钠)缓冲溶液中,以Au试剂液珠萃取比色法进行测定。选择一个已知含量的氰化液进行10次测定,方法的测定下限为0.1μg/mL,RSD为5.8%,分析结果能满足选冶生产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94.
未定名矿物(Bi38CrO60)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合成立方晶体Bi38CrO60在自然界首次发现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床中,暂称之为未定名矿物.其共生和伴生矿物有黄铁矿、自然金、碲金矿、含氧金矿物等.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偶见立方体微晶(粒径小于0.05 mm),棕黑色,金属光泽;HV=232.78 kg/mm2 ,HM=4.15;D=14.10(3)g/cm3,Dx=14.08(2)g/cm3,n=3.14(3).EPM8100探针分析Bi2O3为98.854%、CrO3为1.111%,合计99.965%,化学式为Bi38.009Cr0.995O60;CAMEBAX-SX51探针分析Bi2O3为98.862%,CrO3为1.112%,合计99.974%,化学式为Bi38.008Cr0.996O60.均可写为Bi38CrO60.X射线粉晶分析主要强度线d(I)(hkl)分别为0.321 5(100),(310);0.272 11(72),(321);0.171 45(40),(530);0.169 6(30),(600);0.165 1(30),(611);0.160 8(30),(620);0.294 11(25),(222);0.359 6(22),(220);0.217 1(20),(332);0.150 3(20),(631),等轴晶系,可能的空间群为Im3m;a=1.018 1(1)nm,c/a=1,晶胞体积v=1.055 29(1)nm3,z=1.1-Kp/Kc=0.019.Cr6 ,Bi3 ,O2-.未定名矿物和人工晶体的化学成分与X射线粉晶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
西藏羌塘角木日地区二叠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3,自引:24,他引:23  
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在角木日地区发现了一套保存十分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由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玄武岩、辉长辉绿岩和变质橄榄岩组成。这套岩石是羌塘中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  相似文献   
96.
辽西地区中侏罗世海房沟组火山岩的岩石共生组合为粗安岩粗面岩安山岩英安岩 ,属于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火山岩系 ,全岩Rb_Sr等时线年龄为 177.2± 2 8.0Ma。岩石总体上反映出高Al高Na特点 ,SiO2 ≥ 5 6 .99% ,Al2 O3 ≥ 15 .4 5 % ,Na2 O/K2 O≥ 1.35。稀土元素分馏明显 ,(La/Yb) N≥ 14 .80 ,(Ho/Yb) N≥ 1.15 ,贫Yb、Y(Yb≤ 1.4 2× 10 -6,Y≤ 15 .18× 10 -6) ,基本无Eu负异常 (0 .86~ 1.0 3) ,明显亏损Rb、Nb、Zr、Ti,而Sr、Ba、K及LREE富集 ,Rb/Sr值均小于 0 .1,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十分类似 ,属埃达克质岩。Sr、Pb和Nd同位素资料反映出这套火山岩的源岩较深 ,可能为古老的下地壳中基性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物。研究表明 :海房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板内环境 ,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没有直接关系 ;辽西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换、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断陷盆地群的形成与岩石圈拆沉作用密切相关。海房沟组埃达克质岩的确认对探讨辽西地区火山岩浆起源、壳幔相互作用及大陆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河北大庙斜长岩杂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5,自引:21,他引:25  
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杂岩体是我国唯一的岩体型斜长岩。为了确定杂岩体的形成时代,作者从杂岩体主要组成岩石——苏长岩、纹长二长岩中选取锆石作U-Pb年龄测定,所获得的结晶年龄分别是1693±7 Ma、1715±6 Ma。这些锆石U-Pb年龄数据说明,大庙斜长岩杂岩体的侵位至少持续了约20 Ma。大庙斜长岩杂岩体和密云奥长环斑花岗岩、长城系大红峪组钾质火山岩,以及广泛发育的基性岩墙群一起可能代表华北陆块1750~1650 Ma大陆裂解事件的岩浆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98.
内蒙古赤峰地区安家营子金矿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金矿床产于晚燕山期安家营子二长花岗岩岩体内,受NNE向断裂带控制。矿化类型属蚀变岩型。矿物包裹体研冤表明,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KCl体系,来自安家营子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其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80.0~-96.5‰,δ18OH2O=4.5~5.7‰。主成矿期四个成矿阶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Ⅰ=340~360℃:Ⅱ=315~330℃,3.80~6.20 wt%/NaCl,CO2密度0.2~0.3 g/cm3;Ⅲ=245~285℃,3.5~4.5 wt%NaCl:Ⅳ=150~170℃,<2.0wt%NaCl。成矿流体盐度和CO2密度均较低。包裹体气相成分中(CH4 CO)/CO2<0.1,成矿环境为弱还原条件;液相成分中K Na 总量较高,K >Na 有利于碱质交代成矿作用。根据CO2包裹体获得资料计算,成矿压力为500~750×105Pa,成矿深度为2.0~2.5 km。流体控矿因素有水-岩反应、CO2与H2O-NaCl溶液不混溶和硫浓度降低等。其中以水-岩反应为主,它贯穿成矿全过程,控制原始成矿流体由碱性向弱碱性-弱酸性变化,使流体发生交代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9.
晚太古代Sanukite(赞岐岩)与地球早期演化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Shirey and Hanson(1984)将某些太古代的高镁闪长岩套称为sanukite(赞岐岩),类似于日本中新世(11~15Ma)Setouchi火山岩带的高镁安山岩。Sanukitoids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不同于TTC岩套(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Sanukitoids具有下列地球化学特征:富Mg,Mg~#>0.60,Ni和Cr>100μg/g,Sr和Ba>500μg/g,LREE富集(大于球粒陨石100倍),无Eu异常。高镁安山岩在太古代很少见,而其相应的侵入岩高镁闪长岩或sanukitoids,虽然数量也很少,但却是各地晚太古代地体中随处可见的。Sanukitoids的原始岩浆是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随后可能经历了广泛的分离结晶作用。TTC和sanukitoids岩套可以相伴产出,二者均与板片熔融有关,TTG与其直接有关,sanukitoids可能与其间接有关。全球Sanukitoids主要集中在晚太古代时期,可能暗示板块的消减作用在~3.0Ga以后才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地球系统科学与成矿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翟裕生 《地学前缘》2004,11(1):1-10
在简述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由地球系统科学引发的成矿学研究 3个观点 :(1 )成矿系统是一个特色的地质系统 ;(2 )成矿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联 ;(3)地质突发事件具有灾害和资源的两重性。针对地球系统科学要求和矿床学学科发展进程 ,提出了 5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或课题 :(1 )深部过程、浅表环境与成矿系统 ;(2 )重大事件与成矿 ;(3)生命活动与成矿 ;(4 )物理成矿作用和(5 )海洋成矿作用。在结语中 ,作者强调要从地球系统的大背景来研究成矿环境、成矿过程和成矿动力学 ,也即将传统的矿床成因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的层次 ,为矿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广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