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利用1999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近地层大气与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对常熟地区水稻插秧、拔节、抽穗等不同生长期近地层二氧化碳和感热、潜热、动量等湍流通量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而言在水稻各生长期,近地面为二氧化碳的汇,白天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夜间则放出二氧化碳,抽穗期消耗的二氧化碳要多于拔节和插秧期;近地面为大气的热源,主要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尤其是在抽穗期,感热与潜热之比仅为0.058;二氧化碳等湍流通量的变化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气象要素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夏季西藏4个站点大气向下长波辐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11—2016年部分夏季时段分别在西藏那曲、拉萨、林芝和阿里观测的大气向下长波辐射(L)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00前后,而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至10:00,日平均值林芝最高(368 W·m-2),其次是拉萨(319 W·m-2)、阿里(305 W·m-2)和那曲(299 W·m-2)。晴天L ?ngstr?m(1915)的经验公式最适合林芝,而Konzelmann(1994)的公式则适合那曲、拉萨和阿里;随着人工观测总云量的增加,L增强趋势明显,满云(云量7~10成)情形4个站点云增强效应均从20 W·m-2上升至50 W·m-2以上,低云量对L的增强效应明显高于总云量。云份额数(CF)上升所对应天顶方向平均云底高度下降,但云增强效应上升。在晴天(CF为-5%~5%、平均云底高度大于4 km)时,云增强效应仅为5 W·m-2左右(林芝接近20 W·m-2),但当CF为90%以上(云底高度小于3.5 km)时,云增强效应则上升到60 W·m-2(林芝接近50 W·m-2)。固定云底高度,CF与L云增强效应呈显著相关(r2为0.91~0.97),远高于云底高度与L云增强效应的相关(r2为0.32~0.58)。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气本底条件下不同地区地面臭氧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分析了晴天和阴天时瓦里关本底台、临安和龙凤山本底站地面 O3浓度的特点。晴天时 ,临安站地面 O3有明显日变化 ,以春季最大 (42 .9× 1 0 - 9) ,夏季最小 (2 0 .3× 1 0 - 9) ;龙凤山站日变化更规则 ,秋季最大 (约 2 7× 1 0 - 9) ;瓦里关本底台除了夏季有微弱日变化外 ,其它季节没有明显的日变化 ,日较差也很小 ,但夏季地面 O3浓度显著高於冬季 ;夏季晴天瓦里关地面O3浓度要比龙凤山、临安高 2 0× 1 0 - 9以上。阴天时 ,临安和龙凤山站除了日变化不很规则和日较差较小外 ,其它大致与晴天相同。阴天时瓦里关不仅没有日变化 ,而且日较差更小 ,但夏季地面 O3仍然高於冬季。太阳总辐射和 NOx 浓度是控制龙凤山和临安晴天和阴天地面O3浓度的决定性因子 ,它在不同季节和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夏季青藏高原周围地区气流向高原输送作用 ,是形成夏季瓦里关地面 O3高值以及微弱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美国 MaunaLoa基准站也曾观测到类似的输送影响。O3在低对流层随垂直高度增加的分布特征 ,决定了东西部测点地面 O3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O_3 on clear days at Waliguan Observatory,Lin'an regionalstation and Longfengshan regional sta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three stationsbelong to Global Atmospheric Watch(GAW)of WMO.There was obvious daily variation on cleardays at Lin'an.with maximum(42.9 ppb)and minimum(20.3 ppb)of daily range appearing inspring and summer.respectively.The daily variation was more regular at Lonfengshan than atLin'an.The maximum(about 27 ppb)appeared in autumn at Longfengshan.There was noobvious daily variation and also daily range was smaller in other seasons except weaker dailyvariation in summer at Waliguan.But the surface O_3 concentration(SOC)in summer was higherthan that in winter at Waliguan.The SOC on clear days of summer at Waliguan was over 20 ppbhigher than at Longfengshan and Lin'an.The global radiation and NO_x concentration were themain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SOC on clear days at Longfengshan and Lin'an.and played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areas.The transportation of air flow around the area of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 was the main cause for high SOC and weak daily variation insummer at Waliguan.The similar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was obtained at the Mauna LoaObservatory.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 increasing with height in the tropospheredetermined the difference of SOC between East China and 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5.
发展、设计了一个一维时变参数化微物理过程的暖性层状降水云化学模式,研究云雨酸化机制及 SO_2、HNO_3、和 H_2O_2的云内雨洗清除和云下冲刷清除。结果表明,SO_2被 H_2O_2的氧化是SO_2氧化的最主要途径;S(Ⅳ)→S(Ⅵ)转化率及氧化和清除的相对重要性随时间演变不断变化。模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实测资料相符。  相似文献   
16.
权继梅  丁蕾  郑向东  杨云  王冬 《气象》2010,36(9):116-119
分析一次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总辐射表的两种校准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以工作级标准的CM22总辐射表所确定的各类总辐射表灵敏度系数接近以H-F腔体直接辐射表的校准结果,两者之间的差别没有超过±0.1μV·W~(-1)·m~2,辐照度值的差别基本上在±5 W·m~(-2)以内。携带和操作比较方便的CM22表用于校准大气本底站的总辐射表,测量精度达到现有BSRN站对辐射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4个地点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长期观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河北香河、云南昆明、青海瓦里关及黑龙江龙凤山地基观测臭氧总量与不同时期、不同卫星反演的产品差别特点进行比较,评估地基和卫星观测臭氧总量数据的质量信息以及近30年来我国不同区域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4个站点的地基与卫星观测臭氧总量的绝对和相对差别分别为-5~10 DU和-5%~4%;日平均相对差别基本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TOMS算法反演的卫星臭氧总量与地基差别总体上要优于与DOAS算法反演的同期产品。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差别呈明显的区域特点,可能反映了卫星反演计算中所需的臭氧、温度垂直分布等初始条件的纬度分布差异对卫星产品精度的影响。在过去30年,4个站点的臭氧总量在经历1993年前的显著降低后于1995—1996年逐渐回升,而瓦里关站在2001年前后的回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sulphur dioxide,sulfate aerosol and TSP were about 8—10 ppb,15.08 μg m~(-3),and241.40 μg m~(-3) respectively,which were measured at the Lin'an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during August—November,1991.The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SO_2 and SO_4~(2-) maybe acidify the rainfall.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uponthe human health and ecosystem.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SO_2 and SO_4~(2-) were deter-mined by local emission sources.Average aerosol particle number density was 2.0×10~4 cm~(-3).It shows tha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strongly affect the atmospheric background level.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气象局酸雨网基本资料数据集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至今,中国气象局陆续建立起包括88个站点的酸雨监测网,它是我国唯一全国性的、监测区域大气酸沉降的业务站网,其覆盖了我国除台湾以外的全部省、市、自治区,目前己积累了包括各站点每场降水的pH值、电导率和部分降水化学等大量资料.所获得的酸雨资料基本反映我国大气背景条件下的湿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发展状况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我国酸雨急剧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不同地区降水年平均pH值有升有降,总的趋势是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我国的酸雨形势仍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已获得的降水化学资料包括 SO2-4、NO-3、Ca2+、NH+4月、季变化,以及H+、SO2-4、NO-3、Ca2+、NH+4月、季湿沉降量特征和酸性气体SO2、NO2月、季变化和干沉降特点等其时空分布特征在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区域气候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仍有必要尽快更新已有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国产臭氧探空仪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产臭氧探空仪从2001年4月到2004年9月在北京观测的臭氧垂直分布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对国产臭氧探空仪系统基本测量数据(包括电化学反应池池温、臭氧最大分压及其所在的高度、对流层顶的温度和高度)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发现国产臭氧探空仪的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与地面多谱森臭氧总量观测相比, 国产臭氧探空积分的总量普遍要高,2002年至2003年之间的差别范围基本上保持在±20%以内。与国际普遍使用的双池型电化学(ECC型)臭氧探空观测结果相比, 国产臭氧探空观测臭氧分压在15 km以下、25~30km两个高度范围, 均要高于ECC测值。分析结果建议国产臭氧探空仪应尽快参与由全球大气本底监测(GAW)技术主持的世界臭氧探空仪标定中心进行标定, 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向双池型电化学型臭氧探空仪这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