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曝气对人工湿地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不同的植物组合,分别在6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下行池、上行池种植金边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宽叶泽苔(Caldesia renif ormis);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 olia)、水葱(Scirpus validus);灯芯草(Juncus effuses)、梭鱼草(Po...  相似文献   
62.
丘状交错层理作为鉴别风暴沉积重要的标志之一,是最能反映风暴作用的沉积构造。本文基于驻波理论对丘状交错层理成因进行了新的解释,提出了丘状交错层理形成于驻波波节部位,形成丘状交错层理(或驻波)的动能近似恒定的观点。通过理论计算解释了丘状交错层理随水深变浅波长逐渐变长,波高逐渐减小,波长/波高逐渐增大的趋势,解释了徐州地区贾园组风暴沉积序列中丘状交错层理随水深的变化规律,从而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对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3.
小尺度地形因子对农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形差异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异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土地质量的重要参评因素.选择泰山东麓多种地貌类型过渡区,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坡度、高程等地形因子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划分研究区农地土壤质量等级,利用SPSS统计分析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等级随地形变化呈规律性演替,坡度和高程与土壤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且坡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大于高程;随着坡度的上升,土壤质量分值呈抛物线趋势,而随着高程的上升,土壤质量呈降低趋势,且各高程段内不同坡度等级土壤质量分值也呈抛物线走势;土壤质量的最高分值位于坡度2°~5°、高程0~150 m的地形部位.  相似文献   
64.
选择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地分布区,以垦利县为例,利用1987,1998和2005年三期多光谱遥感影像,通过研究各地物的光谱特性,找出土地盐渍化的敏感波段,通过波段闻的组合构建了突出反映盐渍化信息的土地退化指数.并通过遥感图像分级获得三期遥感影像的土地退化等级分布,进而分析研究区退化土地的等级、面积、分布,及其土地退化的动态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987年垦利县重、中度退化土地较多,二者占总土地面积的1/2.经过11年的努力.至1998年土地退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2005年土地退化状况又呈现变差的趋势.退化土地转为农用地是1987-1998年时段的主要变化趋势,而1998-2005年时段的主要变化趋势则是退化土地转为水库和养殖池,及其农田因盐渍化而沦为退化土地.人类活动在研究区土地退化的演变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07,62(12):1335-1336
1977年由马润潮先生创意,由Allen Noble教授率团的美国地理学家代表团首访中国,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从此中国地理研究在中美两国都开始了一个新纪元.1977-2007,这30年和我从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30年几乎是完全重叠的.我作为从这一事件中获益最多的中国地理学家中的一员,愿意谈几点亲身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66.
地质雷达正演中的频散压制和吸收边界改进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建立了地质雷达的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数学模型,导出了理想 散关系和超级吸收边界条件。理想频散关系 考虑了FDTD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也考虑了高频电磁波在Yee氏网格中的传播特点;超吸收边界条件则用磁场分量来提高电场分量精度。数值试验表明,理想频散关系能真实地反映雷达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超吸收边界条件能有效减小截断边界的伪反射,提高正演精度。将之应用于实际计算,取得  相似文献   
67.
医巫闾山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境内,南北长约四十五公里,东西宽约十四公里,占地面积六百三十平方公里,被誉为东北三大名山(千山、长白山、医巫闾山)之首。·雄伟壮观的闾山山门·闾山山门造型奇特巧夺天工,使游人一到闾山脚下便产生了望而生敬之感。山门底部八幅壁雕,幅幅生趣妙不可言。如:西南正面的《舜封医巫图》,舜骑着硕大的青龙,巨手托日月,眺望霞光万道的医巫闾山,集威武威严威壮于一身,再现了舜封闾山为幽州镇山的历史画卷。再如背面的《历代尊封图》,正中间医巫阁山之神端庄侧坐,左有秦汉帝王至诚至敬顶礼膜拜,右有…  相似文献   
68.
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高空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华东六省一市13个探空站1961—2017年高空温度数据,对850 hPa、500 hPa、200 hPa高空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对流层中下层增温趋势明显,向上增温趋势减弱,对流层顶增温趋势有所增强。850 hPa、5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2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则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秋、冬季在各个层次上均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500 hPa春季和200 hPa夏季有微弱的降温趋势。不同层次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南北平均温差先增大后减小。850 hPa、500 hPa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华东沿海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内陆的特征,200 hPa则呈现华东南部的增温趋势大于北部的特征。850 hPa各季节呈现出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增温、内陆增温趋势不如沿海地区或内陆呈现降温趋势,500 hPa的春季和200 hPa的夏、秋季则呈现出中国华东南部地区增温、北部地区降温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
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小冬  柳朴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06,61(8):787-797
正确的城乡划分,并以此为依据统计城镇人口,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划分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上海市2000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和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作了实验性的城乡实体地域划分。特别对上海市主城区、郊区青浦区、远郊金山区张堰镇三种类型的城镇实体地域,作了较详细的划分方法探讨,以此来分别模拟国内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实体地域划分。 本文分步骤介绍了各类型城乡实体地域划分的基本过程,同时对每种类型实体地域的多种精度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三种类型的实体地域划分在近远期分别应达到的精度。精度合适、操作简便,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将城镇实体地域划分工作在大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70.
新闻速递     
几乎不含重元素的球状星团球状星团是由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群体,外形通常大致呈球形,外围恒星比较疏散,越往中心,恒星越密集。通常球状星团当中的恒星诞生于银河系形成早期,这时候宇宙当中金属元素还不多,因此其中恒星的金属丰度也通常比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