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夕卡岩是滇东南老君山成矿区众多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夕卡岩的产状特征和矿物组成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化学和微观结构、构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原岩恢复。认为该类夕卡岩的原岩中含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岩,其形成过程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滇东南地区寒武纪为大陆边缘拗陷盆地构造环境,含矿夕卡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火山弧玄武岩类似,推测研究区在早加里东期区域拉张作用背景下,盆地地壳变薄导了混杂作用,最终在拗陷盆地中心形成海相中-基性火山喷发及成矿作用。研究区中、下寒武统均有火山喷流沉积岩分布,反映了该区海相火山活动的多期次性。该套含矿夕卡岩为火山喷流沉积岩与其它正常海相沉积物混杂后,经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2.
夜间灯光数据驱动的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成过程重建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4月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正式确定了成渝城市群的内涵和具体边界,重建成渝城市群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并合理优化与调整其发展过程。在重建技术方面,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传统的不变目标区域校正法加以改进,将成渝城市群2013年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全部像元加入校正模型的拟合中,设计了统计数据的校正规则,再通过二分比较法较好地恢复了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建成区的时序空间信息。提取面积与统计面积总体平均相对误差为-0.38%,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图像验证的建成区提取准确率达到98.29%,相比其他研究结果,经方法改进后的提取结果精度高且稳定。在结果分析方面,基于提取结果展开对城市群建成区重心转移过程与城市聚合过程的深层次研究,剖析了城市群的内部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成渝城市群的聚合情况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高度吻合,城市群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随着区域差异的持续扩大,成都、重庆都市圈的核心地位逐渐形成,而重庆的发展态势稍好。  相似文献   
93.
对鄂西北、鄂东北和江汉平原北部三地区35个气象台站1980~1998年五种低云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到各地区每种低云的时空分布状况。低云月出现频次排序为:Cu>Sc>Cb>Ns>St。各低云时空分布表现为:08时基本以Sc云为主,鄂西北时空分布均匀,出现频率为71%-73%,鄂东北时空分布为53%-61%.江汉平原北部出现频率为7、8月55%,6、9月65%-71%;14时以Cu云为主,分布较为均匀,出现频率均在73%/5(上;20时以sc云为主,时空分布为:鄂西北49%-75%,鄂东北34%-65%,江汉平原北部42%-57%,各地低云8月出现几率最少。  相似文献   
94.
<正>近20年来,土地整治从过去零星、分散、单一的整治活动向综合、有序、系统的土地综合整治演进,不断拓宽整治范畴、深化整治内涵、目标更加多元化。近年来,嘉兴市在工作路径上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一直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文就如何将土地综合整治与加强乡村记忆保护相结合,提出以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平台,从“调查—规划—设计—实施—运维”五个环节加强乡村记忆保护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5.
使用距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地震300km范围内的内蒙古自治区前兆台网5口水井的地下水位资料,分析了地下水位趋势异常特征及张北Ms6.2级地震前后10天地下水位的微动态特征,表明在北张Ms6.2地震前后地下水位确实存在的明显的异常反应,并用“八五”攻关水化,水位地震短临预报新方法分析研究了张北Ms6.2地震前后水位群体异常的变化特征与张北地震的关系,对张北Ms6.2地震做出中期,短期,  相似文献   
96.
舟山群岛海域潮能丰富,近年来大面积的围垦工程影响了邻近海域的潮流结构与潮能分布特征。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选取1984年、2010年、2019年三个代表年份,探讨围垦工程影响下舟山群岛海域潮流结构与潮能分布的时空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984年至2010年间围垦面积相对不大,且较为分散,主要改变外海进入杭州湾各通道的潮能分配,对能量耗散的影响较小。2010年至2019年间的围垦工程缩窄了潮汐通道,流速增大使得螺头水道及邻近水道的潮能增加,近底流速增大与较强湍流涡旋的产生,使得围垦工程周边海域能量耗散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敷设消浪材料不同构造浮箱的消浪性能,通过物模试验得到规则波作用下不同周期、不同波高、不同锚泊方式及不同结构形式下浮箱的透射系数(C_t)、反射系数(C_r)及波能衰减系数(C_s)。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相对堤宽(B/L)的增大,不同构造浮箱的透射系数均逐渐减小,反射系数逐渐增大,波能衰减系数逐渐增大;敷设消浪材料的浮堤相比于单浮箱透射系数减小了0.10左右,而采用方箱-垂直板式构造的浮堤消浪性能相对于单浮箱透射系数减小了0.10~0.15,且敷设消浪材料的浮堤结构在研究的2种波高下,相对堤宽达到0.30时,透射系数可减小到0.25;当浮堤采用张紧式锚泊时,其消浪性能相对于悬链式锚泊浮堤减小了0.10左右,通过对比不同构造浮箱的消浪性能,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不同倒角半径柱体绕流数值模拟及水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倒角半径变化对柱体绕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本文使用Fluent软件,采用大涡模拟对雷诺数Re=3 900下的6种不同倒角半径的三维柱体进行了研究。在模型验证基础上,分析了由方柱渐变到圆柱过程中后方流场速度的时均特性及瞬时涡脱落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倒角半径下的升、阻力系数值及无量纲涡脱频率St数。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阻力系数随倒角半径的增加而降低,在倒角半径为0.2D时下降速率最大,相较方柱降幅达到50%;升力系数均方根在倒角半径为0.1D~0.2D时变化最显著,减小约93%; St数随倒角半径增加而增大,在倒角半径为0.4D时可达到最大值;回流区长度随倒角半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长度在倒角半径为0.2D时达到最大;尾涡宽度在倒角半径为0.0D最大,后随倒角半径增加逐渐下降,且当倒角半径大于0.2D以后变化不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柱体绕流研究及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100.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晚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δ13C值为3.64‰,δ18O值为-1.17‰(n=6);白云岩的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1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96‰,δ18O值为-2.41‰(n=8);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的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云岩的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的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的最重同位素值,即:δ1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的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的原生白云石形成时的海水温度为40.8 ℃。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的海洋为炎热的较高的海水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