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晓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δ^13C值为‰,δ^18O值为-1.17‰(n=6);藻白云岩的δ^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构的δ^13C值为2.96‰,δ^180值为-2.41‰(n=8);泥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的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白云岩的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的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的最重同位素值,即δ^13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的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的厚生白云石形成时的海水温度为408℃。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期的海洋为走热的较高的海水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安徽巢县平顶山、鬼门关剖面为例,阐述了二叠系沉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即灰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及稀土元素组成特点;划分出七种沉积相类型,即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斜坡相、盆地相、三角洲相、汪 相和陆缘泻湖相;识别出七个Ⅲ级层序,其中四个为Ⅰ型层,三个为Ⅱ型层序。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氧碳同位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差异,并认为造  相似文献   
3.
黄志诚  刘冠邦 《沉积学报》2014,32(3):503-509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发育大量各种形态的菱铁矿结核和褐铁矿结核。前者的矿物组成以菱铁矿为主,后者以针铁矿及纤铁矿为主,结核中混有陆源碎屑、黏土和大量各种水生植物碎片、细胞、花粉、植物蛋白石、少量动物介壳碎片以及大量细菌,表明铁质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有关。菱铁矿结核形成于太湖现代沉积泥层较下部的封闭还原环境中,不同形状的菱铁矿结核的14C测年证明其形成于不同年代。褐铁矿结核形成于沉积泥层上部的氧化环境中,细菌起了关键作用。二者均为沉积成岩作用的产物。
  太湖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其中“陨石撞击说”最受关注。王鹤年等(2009)把前述的菱铁矿结核、褐铁矿结核、甚至黄土层中的钙结核当成“冲击坑溅射物”,并将之作为太湖形成于陨石撞击的确凿证据。陨石撞击地球是一种近乎瞬间的冲击变质作用,其相应的特征产物有:柯石英、斯石英,矿物中的变形页理和撞击玻璃(撞击岩)。迄今为止,在太湖及周边地区还没有发现石英的高压矿物相。观察到的石英砂岩中的石英变形纹是较低应力作用的产物,在沉积岩中常见,与冲击变质作用无关。太湖湖底平坦,水深不超过3 m,沉积层仅厚2 m,与陨石撞击造成的陨石坑地形特征不符。从沉积学的角度来看太湖形成的“洪水淹没说”更有说服力,不仅符合沉积物特征和沉积物年龄,也有考古学遗迹和史料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安徽巢湖凤凰山剖面石炭系微相和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巢湖凤凰山石炭系剖面进行重新研究。巢湖凤凰山石炭系总厚度为79.0 2 m ,在这个剖面中可以识别出 6种主要岩相、18种微相和 11个三级沉积层序 ,其中六个三级沉积层序属于 I型沉积层序 ,三个属于 II型沉积层序 ,缺失第 9和第 10沉积层序。三级沉积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单元和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可以进行对比。根据各微相特征和成因 ,揭示了沉积间断面上存在的多期古岩溶现象。阐述了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原生白云石与交代白云石晶体的微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高分辨的透射电镜(TEM)对原生白云石与交代白云石晶体微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原生白云石晶体中微结构以位错、调制结构为主,调制结构规则,调制波长稳定,属生长调制;交代白云石晶体中的调制结构很不规则,波长变化大,有方解石残留。能谱分析显示两种白云石晶体中调制区与非调制区Ca、Mg相对含量相差很大。两者微结构差异反映了成因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区二叠纪主要岩石类型成因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全面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陆相层序及体系域发育仍受控于湖平面相对变化。构造、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最终通过湖平面变化表现出来。而湖平面变化可分完整旋回与不完整旋回两种情况,进而提出了所形成的层序及体系域模式:在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和湖泊萎缩四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Ⅰ型层序;在不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三个体系域,或者湖泊扩张、湖泛、湖泊萎缩三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Ⅱ型层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实际工作为例,提出了中生代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较前人研究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安徽下扬子区下奥陶统顶部到中奥陶统的灰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中,产出一种含铁的非骨架核形石。它形成于宁镇-皖南碳酸盐台地两侧边缘的浅水到潮坪环境中。这种核形石是由蓝绿藻以生物碎屑为核心,围绕核心以底部滚动和悬浮方式生长成同心圆状多层包壳的椭球体,有柱核形石和层柱核形石两种类型。蓝绿藻呈核形石生长过程中,吸附铁质形成含铁核形石,并能吸附铜、铅等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8.
李霞  王勤  黄志诚 《江苏地质》2015,39(1):13-24
天然气可以吸附或以游离态赋存在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使页岩成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储集体。页岩的微米—纳米级孔隙是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常规孔隙研究手段难以适用,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关于页岩孔隙类型的统一分类方案。因此,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总结近年来页岩孔隙结构的主要研究手段和分类,并初步分析了浙西—皖南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的孔隙特征。  相似文献   
9.
安徽铜陵新桥黄龙组沉积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质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77年《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章中[1],首次提出安徽铜陵新桥地区的黄铁矿型铜矿为石炭纪黄龙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形成。其后还有一些学者著文论述黄龙期的海底喷流与成矿问题,如发表于地质学报1986年第2期的文章中作者在论述长江中、下游中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晚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δ13C值为3.64‰,δ18O值为-1.17‰(n=6);白云岩的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1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96‰,δ18O值为-2.41‰(n=8);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的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云岩的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的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的最重同位素值,即:δ1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的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的原生白云石形成时的海水温度为40.8 ℃。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的海洋为炎热的较高的海水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