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619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8 毫秒
991.
作者对中、南祁连的大地构造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它们和柴达木地块具有同一前震旦纪基底,三者共同构成了柴达木板块。北祁连山的主体是介于中朝板块和柴达木板块间的早古生代缝合带。中朝板块的南缘有一个活动陆缘,由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北缘岛弧构成。从中寒武世以来,祁连山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古大陆克拉通裂解,大洋克拉通演化阶段和新大陆克拉通演化阶段。现今的祁连山是这些构造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生成环境在南祁连为单一的裂谷环境。而在北祁连及走廊带,则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成环境:(1)中寒武世为初始大洋裂谷环境,(2)早中奥陶世为具沟弧盆体系的政熟大洋,(3)晚奥陶世为残留洋盆,(4)志留纪为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992.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 relationships is examined using the polarimetric variables from the X-band polarimetric phased-array radars in Guangzhou,China.Three QPE approaches,namely,R(ZH),R(ZH,ZDR) and R(KDP),are developed for horizontal reflectivity,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and specific phase shift rate,respectively.The estimation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the relationships to the observed radar...  相似文献   
993.
东准噶尔锡矿北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东准卡拉麦里地区锡矿北花岗斑岩为高硅(74.71%~75.61%)、富碱(Na2O+K2O介于8.14%~8.69%)、弱过铝(ACNK介于1.00~1.08)和高度分异(DI为91.46~93.45)后造山A型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60.6×10-6~293.9×10-6,(La/ Yb)N=3.81~4.25,轻重稀土分馏很强,(La/Sm)N=2.64~2.80,轻稀土分馏明显,(Gd/Yb)N=1.05~1.20,重稀土分馏极弱或不明显,δEu全部为0.06,具强烈Eu亏损,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明显"V"型谷,Ba和Sr强烈亏损.具高Rb/Sr比值,高场强元素Zr,Nb,Y,Yb含量较低,Zr+Nb+Ce+Y总量较低,显示该岩体具后造山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锡矿北花岗斑岩可能是在早二叠世后造山张性环境下,幔源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具幔源特征的年轻下地壳经过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作用而产生,锡矿北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卡拉麦里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94.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相对其他行业有其特殊性,但各种自动化的测量仪器及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又为地质灾害监测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介绍了基于GPRS/GSM网络的远程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研究和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GPRS/GSM网络方式构建网络化灾害监测系统是可行的、经济的和方便的,也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95.
分析研究了宁通公路、204国道两条主要公路两侧农田土壤Pb、Cr、Ni、Zn、Cd含量分布特征、影响范围及其差异,并对公路旁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程度、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同一公路不同路段土壤重金属累积含量程度不同;两条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含量累积程度不高,潜在综合生态危害程度都很低,以轻微危害为主;而由汽车轮胎摩擦产生的Cd在公路两侧农田土壤中累积程度最高,为最主要的污染重金属;不同等级的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累积范围存在差异,宁通公路为0m-50m,204国道为0m-30m。  相似文献   
996.
浅议岩土工程师"离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当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出现的岩土工程师"离土"现象。指出它对我国工程勘察质量的负面影响。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一日四次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根据源地的不同将西南涡细分为九龙涡、盆地涡和小金涡,对1979-2016年夏季(6-8月)不同涡源的西南涡的活动规律及其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西南涡平均年发生频数为11.6 a-1,其中生成的盆地涡最多(9.3 a-1),九龙涡次之(1.9 a-1),小金涡最少(0.4 a-1)。就移动频率而言,盆地涡移出率最高(44.2%),其次为小金涡(30.8%),九龙涡最低(29.73%)。38 a中夏季高影响型西南涡共有140例,只有105例能移出源地。生命史超过36 h的高影响型西南涡都会带来降水,并且超过88%的概率会造成大雨及以上的降水。高影响型九龙涡和盆地涡产生大雨及以上天气的概率分别是83%、91%,远远高于小金涡。  相似文献   
998.
内蒙锡林浩特石灰窑铌钽矿床是我国最近发现的一处大型稀有金属矿床.通过详细分析该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该矿床矿石属于碱性花岗岩系列;2)矿石中的铌钽矿物主要包括铌锰矿、铌钽铁矿、铌钽锰矿、锡锰钽矿和细晶石;3)该矿床可能是前期花岗岩岩浆结晶和后期热液交代综合作用的产物,热液交代是铌钽铷主要成矿阶段;4)从铌钽铷矿化成因和富集规律可知,金属矿化与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密切相关,且矿体赋存于蚀变花岗岩中,分布上严格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因此,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的花岗岩是寻找上述稀有金属的直接找矿标志,同时石灰窑燕山早期花岗岩出露地段很可能是寻找稀有金属矿的有希望地区;5)围绕石灰窑花岗岩主岩体周围寻找晚期侵位的钠长石化花岗岩小岩体的隆起和浅部部位,是寻找钽铌铷矿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99.
我国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调查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是新一代尖端武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医药和医疗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所需要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关键性原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2011年组织全国33个单位220余人开展了我国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工作。在五年时间里,初步建立了全国三稀调查研究的专业队伍,研究分析了国内外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编制了稀土矿产地、价格等多项数据库(涵盖全球);在稀土矿山开采和建设用地压覆资源调查等多方面为矿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在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开发监管和储量动态估算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四川甲基卡、福建永定大坪等多个地区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在三稀成矿规律和赋存状态研究尤其是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和勘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该项工作提升了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理论、技术研究水平,为通过矿产地质供给侧调查研究引导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000.
李琦  张成  冯逍  范俊翔  朱亚杰 《测绘科学》2016,41(7):1-4,27
如何量化与认知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巨大风险已经成为国内外首脑高峰会议的热点之一。IPCC的报告综合了千余名科学家与专家对气候变化包括气象灾害、粮食安全、生态系统、水资源等多个领域在内的风险评估的整理、分类和分析,但大多尚处于单项领域的研究,亟须进行系统的建模和全面的风险分析。该文提出了CyberGIS模型方法,探讨对国家安全风险问题的参数化建模和形式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