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706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981.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喀斯特镶嵌景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互接触部位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石上覆土层之间的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两种岩石类型的接触过渡带显示出一定混合特征,且与区域其它岩类上覆土层没有关联性;各土层粒度分布特征与下伏基岩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继承性。同时,进一步肯定了粒度分布特征在贵州岩溶区上覆土层的物源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2.
用GPS 资料分析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 ~ 2002 年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GPS 观测资料, 以及陕西省地震局2001 ~ 2002 年的GPS 观测资料, 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结果表明, 渭河盆地及邻区的运动速率有明显的WE 向条带状变化特征, 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呈整体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运动, 相对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榆林测点, 平均速率约为5.7mm/ a;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 西安— 蓝田一线两侧存在一个左旋剪切带( 东侧) 和右旋剪切带, 左旋剪切带的北部区域与铜川— 泾阳— 临潼— 渭南小震频发区恰好对应;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临汾盆地东侧, GPS 观测点资料表现出应力集中的迹象, 该区与临汾-韩城地震带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83.
冯志刚  朱俊高 《岩土力学》2006,27(Z2):480-484
运用复合材料法模拟土工格栅加筋单元,对格栅加筋堆石坝坝顶堆石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土石料采用非线性弹性模型模拟,并用拟静力法模拟地震动荷载。对无地震和有地震两种情况下的加筋效果及加筋层数和格栅模量对加筋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格栅加筋机理加以解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格栅加筋有利于增加土石坝坝顶堆石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随加筋层数和格栅模量的增加,加筋效果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984.
1概况雪模型比较计划(Snow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SnowMIP)项目工作组成立于1999年11月,由7人组成科学委员会。其成员Z.L.Yang和C.Fierz归纳了针对不同积雪模型的50个问题(详见http:// www.hwr.arizona.edu/~lian/snow.html),并收集了40多个不同模型的信息。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模型  相似文献   
985.
雨生红球藻是已知虾青素(astaxanthin, AS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理想的细胞制备工厂。尽管研究表明添加α-酮戊二酸(OG,α-oxoglutarate)能有效促进混养条件下雨生红球藻AST积累,但在自养条件下是否也有类似效果不清楚。研究以自养雨生红球藻为对象,在正常(CK)、高光(HL)、缺氮(DN)和高光-缺氮双重逆境(HL-DN)下从细胞生长和AST积累两方面评估OG及其钠盐(OG-2Na)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添加OG或OG-2Na显著缓解HL、DN和HL-DN胁迫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培养至6 d的生物量分别为0.58、0.53和0.38 g/L,约是未添加组的2.0倍。添加OG或OG-2Na显著促进AST积累。培养至6 d,在HL、DN和HL-DN下, AST含量分别达到13.62、19.51和28.29 mg/g,是未添加组的2.39、1.16和1.35倍。同时在胁迫条件下,添加OG或OG-2Na有效提高单位细胞中AST含量。针对OG和OG-2Na添加,最大单位细胞AST含量分别出现在HL和HL-DN条件下,达到53.72和60.58 pg/cell,是对照的3....  相似文献   
986.
在实际中常遇到一类含有低速层的介质,其频散曲线在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并无视觉上的交叉现象,也无明显的低速层指示。针对此类介质,基于地震反射资料中的面波信息,综合实例和数值模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观测的基阶模式频散曲线不包含对低速层深度敏感的频段,单独基于基阶模式的频散曲线可能无法恢复模型的低速特征;但如果同时利用相同频段的多阶模式信息,即使观测的频散曲线没有明显的低速特征指示,也可以通过多模式频散信息反演重建模型的低速特征。  相似文献   
987.
为加快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撑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概述广东省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基础,研判其面临的挑战,分析国际非常规能源的发展概况和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马塞勒斯支持推动页岩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英国利物浦全力培养海上风电高端人才并积极营造海上风电优质发展环境;广东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优良、技术持续攻关、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但仍面临国际资源开发利用竞争加剧、采储层开采难度大、关键技术尚待攻关和开发成本偏高等方面的挑战,亟须大力支持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海工装备关键技术、积极推进能源金融发展和强化海洋人才队伍支撑。  相似文献   
988.
天山区域地形多变,景观异质性强,水文过程极其复杂,全球变化对该地区水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大不确定性。亟需通过流域水文模型系统定量模拟和预估天山典型流域水文过程,以更好地支撑区域发展。本研究基于改进的FLEXG-Δh模型,定量模拟了天山4个典型流域的历史径流过程,并预估了流域内2 282条冰川物质平衡和面积的未来变化,进一步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各海拔高程带径流等水文多要素的响应机制。研究发现:(1)FLEXG-Δh模型对历史径流过程具有较高模拟精度,率定期平均Kling-Gupta效率系数(IKGE)为0.75,检验期平均IKGE为0.60。(2)随海拔上升,径流量和蒸发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4 000 m和2 000 m,并分别受冰川覆盖和植被分布影响。(3)未来到2100年,低于4 500 m海拔的冰川消融明显。在SSP1-RCP2.6和SSP5-RCP8.5情景下,研究区内分别有145和222条冰川完全消融,冰川总体积分别减少1.81×104 km...  相似文献   
989.
特大洪水对浅水湖泊磷的影响:以2016年太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太湖发生特大洪水,水位达到历史第二,入湖水量比平均年多60.8亿m3.而从2016年开始太湖磷指标改变了2010年以来平缓下降的趋势出现回升,也就是出现所谓“磷反弹”的问题.为了研究磷反弹和特大洪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2016年入湖水量、水质、磷通量、水中磷存量以及磷在太湖中的迁移过程出发,对大洪水前后太湖磷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洪水期间入湖河道带来大量的磷是引起磷反弹的主要原因.由于洪水的影响,2016年磷净入湖通量比往年平均水平多出579.2 t,约达到1683.0 t.其中,两次洪水贡献极大,约占全年水平的50%(6-7月和10月的洪水分别带入580.5和268.2 t磷).磷反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太湖存在较高的磷滞留率,磷在入湖后很难经由出湖河道排出.从入湖后磷的归趋上看,洪水过程中高磷浓度水块尽管存在由太湖西北部向东、南部迁移的过程,但途中水体磷浓度出现显著降低(即滞留现象),导致高磷浓度水块未能到达出湖排泄区(太浦港、望虞河等).全年净入湖磷通量中仅有小部分(205.3 t)直接引起水体磷浓度上升,而其余的大部分则滞留于底泥之中,明显高于往年水平.2016年滞留在太湖内的磷很可能破坏了往年底泥-上覆水的磷平衡,对后续水质的变化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0.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龙头山台站记录到东西向峰值加速度948.50 Gal的罕见大峰值记录(简称"龙头山EW记录"),震中烈度高达Ⅸ度,而震中距大于10 km以后,峰值加速度和烈度均迅速减小。为研究这一现象,利用时-频反应谱对震中距45 km以内的6个台站记录进行了时频特性分析,发现龙头山EW记录幅值区域相对集中且谱值很大,沿持时轴连续分布两个幅值带,高频和低频成分均远大于其拓展设计反应谱,据此设计的自振周期处于0.4~0.8s的结构将遭受严重累积破坏。另外5个台站时-频反应谱值小且覆盖区域狭小,作用时间短,无论在自振周期轴方向,还是持时轴方向均远小于其拓展设计反应谱覆盖区域,结构不会发生破坏或仅发生可修复的轻微破坏。震害调查结果与时-频反应谱分析结果相符,证明鲁甸地震小震级、高烈度、大灾害的特点与龙头山EW罕见大峰值记录的时频特性有着密切关系,时-频反应谱有利于用来分析结构破坏机理,具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