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西北诸河区各水资源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秀华  孙海洋  刘东  刘合永 《地下水》2005,27(6):415-420
本文采用最新资料分析、计算了西北诸河区各水资源二级区地下水资源量,并结合降雨、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全面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以期为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规划、利用及其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2.
据流体包裹体显微镜观测和石油包裹体群的气体色谱和全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句容和黄桥地区三叠系和下二叠系地层中的石油包裹体明显不同,句容地区三叠系灰岩储层中的石油包裹体的个体较大,在透光下为黄色一棕黄色,荧光显微镜下发亮黄色荧光,包裹体中气态烃的C1/C2-5,比值较低,液态烃中三环萜炕、五环三萜烷和规则甾烷系列的生物标志物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而句容和黄桥地区下二叠系石油包裹体比较细小,发黄色-黄绿色荧光,包裹体中气态烃的C1/C2-5。比值较高,液态烃中均难检测到甾萜烷系列的生物标志物。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观测资料与捕获温度、捕获压力的PVTsim的模拟计算结果:句容地区三叠系储层的石油包裹体捕获温度Tr=107.9℃,捕获压力Pr=289bar,约相当于白垩纪晚期(90~83Ma)充注成藏。句容地区下二叠深灰色灰岩中分布的油包裹体的捕获温度Tr=123℃,捕获压力Pr=305.95bar,反映白垩系晚期还有一期温度比较高的含烃流体充注的现象。黄桥地区在含CO2气藏的下二叠系存在有交切关系的,黄色和黄绿色两种荧光性质不同的石油包裹体,前者模拟计算的捕获温度Tr=97.3℃,捕获压力Pr=184.75bar,后者模拟计算的捕获温度Tr=145.5℃,捕获压力Pr=220.05bar,分别相当于白垩纪晚期(95~90Ma)和白垩纪末期(65~60Ma)有合烃流体运聚现象。但是,由于在白垩纪末-第三纪的抬升作用阶段,油气大量散失,因此在喜山期大量无机CO2充注成藏时期,储层中已不合烃类流体。  相似文献   
83.
中—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事件及柴西南盆地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金龙  汪劲草  周莉  赵小花  刘东  宋召军 《现代地质》2007,21(3):505-510,517
柴西南盆地原型的研究由于其复杂的地质背景存在众多争论。根据盆山耦合理论,从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受制于共同应力场的角度,结合二者资料及野外考察,对东昆仑山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进行了厘定。以此为基础,对柴西南盆地原型的形成与改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新生代以来,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一起共同经历了多期挤压与伸展事件。其中,早、中侏罗世东昆仑山可能经历了造山后伸展事件,这一事件可能是中生代柴西南原型盆地的直接成因;新生代早、中期的伸展环境及昆北断裂、阿尔金断裂的右行走滑可能是新生代柴西南原型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期挤压事件对前期原型盆地有着重要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84.
合肥上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的激光雷达探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刘东  戚福弟  金传佳  岳古明  周军 《大气科学》2003,27(6):1093-1100
研制了一台L300偏振激光雷达,用于卷云和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光退偏振比的探测研究.介绍了偏振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叙述了L300偏振激光雷达的结构、技术参数、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初步的探测结果表明,合肥西郊上空高度在10 km左右的卷云的退偏振比在0.4~0.5之间,沙尘气溶胶的退偏振比在0.2~0.3范围内,但是剧烈沙尘暴的气溶胶的退偏振比可达到0.4左右.  相似文献   
85.
二妃山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武汉市敦茨口、流芳和金口垃圾场多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市拟建的二妃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填埋场的设计和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存在巨大的潜在危险性;(2)垃圾渗滤液潜在污染危害年限长;(3)场内渗滤液水力梯度和场底防渗层渗透系数的设计管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6.
内蒙古河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及其对当地资源勘察、古湖泊环境、城市污染和地方病研究等方面的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河套地区土壤主要富集Mg、Ca等碱性物质,西部狼山一带的多金属矿区应重视Ga、Ge、Tl等分散元素矿床的研究,乌拉山到大青山一带是寻找绿岩型金矿的有利地区。-20目粒级的土壤元素含量反映了河套地区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不同成土母质决定了不同的元素富集与贫化特征,狼山山前冲积扇中是一套以多金属及分散元素为主的异常组合。河套地区的城市区内存在Pb、Hg、C、Ag、Au、P、Cd等元素异常的共同特征。古湖泊区与现代乌梁素海均表现F、Mo、U、CaO、MgO、Sr、C、I为正异常、S iO2为负异常的特征。同时现代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富集有机碳、N、P、Se,pH值较低;古湖泊则相反。河套地区氟中毒区与古湖泊、古河道以及白垩系地层分布范围一致,发病程度与高氟地下水含量呈正比关系。砷中毒与砷的全量和As3+共同作用有关,砷的价态对砷中毒产生影响,As3+含量越高,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87.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多家单位大联合、大团结、大协作,开展了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天津-渤海湾环境遥感试验和二滩水能开发遥感试验三项遥感科学试验,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了中国对遥感技术应用的认识,培养出一大批遥感科学技术人才和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3项试验成功地将遥感综合应用系统性地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多领域遥感应用的起步,被称为中国遥感的"三大战役"。经过40年快速发展、积累酝酿、大胆创新、快速迭代,中国航天遥感应用迈过了几个重要阶段,正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为顺应科技、经济、社会以及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需求,中国适时实施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2030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进一步推进中国航天遥感应用从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到强化自主创新的转变,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阶段,可谓之为新"三大战役"。结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通过新三大战役的实施,必将深化"走出去"战略,拓展全球服务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向新的历史发展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88.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氮比率的降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  相似文献   
89.
莱州湾及潍河口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于1998年6月黄河断流期在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综合外业调查.对此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脱镁色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介于0.089~5.444mg/m3之间,平均值为1.331mg/m3;脱镁色素浓度介于0.176~3.402mg/m3之间,平均值为0.905mg/m3.叶绿素a和脱镁色素浓度高密度区分布在小清河口附近、潍河口内及潍河口以外临近海域.初级生产力介于13.58~301.54mg/(d·m2)之间,平均值为62.49mg/(d·m2).水柱初级生产力高值区分布在小清河口和37.30°N,119.47°E附近.对水文、化学和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个调查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与海区潮汐、光照、磷酸盐、硅酸盐和微型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同氨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作用不明显,其中潍河口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分布同潮汐的关系最为密切.夏季此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酸盐和硅酸盐的限制.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生产力水平较历史同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0.
利用rDNA和ITS序列对1株裸甲藻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 1株分离自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从形态上初步确定为裸甲藻属 (Gymnodiniumsp,编号为 GYN- 1 5)的核糖体基因 (r 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 ,并利用该序列对该藻进行了初步鉴定。测定的序列长 2 658bp,涵盖了小亚基 (smallsubunit,SSU) r DNA基因 3'端 1 747bp,ITS1 - 5.8S r DNA- ITS2全长和大亚基 (large subunit,LSU) r DNA基因 5'端 337bp。同源性分析该序列发现 GYN- 1 5与共生甲藻属 (Symbiodinium)中的 2个种 (Symbiodinium californium和 Gymnodinium varians)的对应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3株藻的各段 r DNA和 ITS序列的相似性均为 99%以上 ;以 SSU r DNA序列中的 3个可变区 (V1 V2 V3)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 ,GYN- 1 5与 S.californium和 G.varians构成 1个独立的新的子类群 ,该子类群属于共生甲藻属 ,而与各种裸甲藻的亲缘关系较远。根据这些结果可将GYN- 1 5初步鉴定为属于共生甲藻属。鉴于 GYN- 1 5和其它 2个种所构成的分支明显与 5个已知的子类群 (A,B,C,D,E)不同 ,因此将该分支命名为子类群 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