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机房的防雷设计一般分为现场勘察、工程设计、设计说明、工程预算、设计审核等几方面。在整个过程中,现场勘察是设计的基础,关系到整体设计的成功与否。所以在勘察过程中,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得出客观实用的勘察结果。  相似文献   
62.
西安市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地下水为潜水,其水位主要受地貌、含水地层、气象、地表水系、地表水体、城市生态补水及邻近工程降水影响较大,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阐述,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位年变化规律不同,现阶段地下水仍处于整体缓慢上升期,结论可为工程建设者准确、客观地确定建筑场地的抗浮设防水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有机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有机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在地下水污染研究领域的测试数据主要应用于:确定污染物的来源;确定和量化污染场地的生物(或非生物)迁移反应;表征生成分子的元素反应机理.介绍了CSIA分析前处理技术及水污染研究领域中应用CSIA方法确定污染物来源和生物非生物降解分馏作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CSIA技术在其他稳定同位素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4.
福建西部近10年冰雹雷达资料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君  肖秀珠  张维 《气象科技》2013,41(2):339-342
收集了福建西部龙岩市境内2001-2010年近10年的冰雹资料,对这些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收集了冰雹天气过程对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冰雹雷达资料的特征进行对比定性分析,对冰雹雷达资料的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初步得出了龙岩市境内近10年冰雹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冰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的一些重要特征和指标,这些分析结论在当地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和防雹作业等实际业务中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5.
伟晶岩在米易县白马地区广泛分布,研究岩体的元素地球化学对寻找新矿种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研究岩体常量元素、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伟晶岩体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温度对藨草(Scirpus triqueter)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15℃和25℃温度下,研究蔗草(Scirpus triqueter)烘干样品和鲜样品的分解状况,探讨夏季受淹死亡的藨草分解动态及其与正常凋落物分解的差异.结果表明,5个月后,25℃处理下,藨草剩余干物质质量分别为初始时的31.20%(烘干样品)和19.30%(鲜样品);5℃处理下,蔗草剩余干物质质量分别为初始时的65.15%(烘干样品)和62.12%(鲜样品);25℃处理下的蔗草剩余干物质质量明显低于5℃处理下的蔗草剩余干物质质量;藨草的前处理亦会影响其分解过程,在5℃和15℃处理下,藨草鲜样品在前期的分解速度低于藨草烘干样品,但它们后期的分解速度无明显差别,而在25℃处理下,蔗草鲜样品的分解速度明显大于烘干样品.因此,在夏季丰水期,具有明显水文动态的河流中的矮小水生植物,在受淹死亡后,其分解速度较快,能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7.
为纪念中国地震局原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创我国地电学方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文章在介绍国际地震和火山电磁方法组织(EMSEV)的同时,介绍了2016年8月25—29日在中国大陆首次召开、由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为主举办单位的EMSEV国际研讨会及相关的科学活动以及会后几年来我国地震电磁学的进展。  相似文献   
68.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视电阻率变化均显示了中期异常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现性和异常幅度的相似性;(2)在每次地震前,两个测道表现了异常变化形态、幅度和起始时间的差异性.其重现性、相似性证明这些异常与两次大震晚期孕育有关;差异性主要展示了与震源机制有直接联系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揭示了震前该台地下介质经历了强烈的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9.
本文应用2013年芦山MS7.0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的平凉等3个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芦山地震、岷县漳县地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凉台记录到显著的地电场异常变化。2利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计算平凉、松山、古丰台在芦山地震以及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得到在上述两次地震前均发生地电场功率谱密度(特别是低于4×10-3 Hz频段的成分)增大的现象,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部分测向谱密度增大现象消失。3距离震源区越近,地震发生前后功率谱密度异常变化越明显,长短极距相关性越差,初步分析认为此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震源孕育、发生过程中,台站所在位置地下介质形变激发宏观电磁辐射造成的。  相似文献   
70.
地表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君  杜学彬  陈军营  王建军  范莹莹 《地震》2015,35(1):112-122
本文介绍了目前中国运行时间超过2年以上的4个同场地地表和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观测曲线动态变化、 观测精度以及映震能力, 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①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对风、 降雨以及杂散电流干扰的抑制能力要优于地表观测; ②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年变化与地表有较大的差别, 且井下观测大大削弱了年变化幅度; ③ 井下垂直方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相对水平方向来说阶跃及突跳较频繁; ④ 天水、 河源、 海安台井下观测对其附近地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