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首先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的需求,其次从气象灾害调查的标准化支撑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业务及研究工作开展情况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气象灾害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气象灾害调查工作虽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调查工作的标准化、数据共享、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3.
沿海地区频繁遭受洪水灾害,往往并非单一灾种驱动,而是多种致灾因子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文中梳理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的主要驱动机理,归纳了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中统计模型和动力数值模型两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近年来主要进展。复合洪水是极端高潮位(包括天文潮位、风暴潮和海浪)、河流洪水和强降水过程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同时发生。基于统计模型的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主要致力于各致灾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和联合概率建模,可较好理解大尺度上复合洪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其研究难点和未来趋势是构建非一致假设下二维以上的复合洪水统计模型。基于水动力数值模型的复合洪水淹没模拟需要水文、海洋和水力等多个模型耦合以及大气气象要素(台风过程、风场、气压场)作为重要边界条件,建模过程较复杂,计算耗时长,对计算水平要求高,但可较好地刻画复合洪水的演变过程,并便于未来情景分析。未来需要重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致灾成害机理的研究。在气象海洋预报业务服务方面,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监测与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对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监测,进行动力框架改进、物理过程参数化优化和资料同化,提高模式网格分辨率,优化集合预报方案。最后,亟需探究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复合洪水危险性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4.
为开展长江流域水储量变化(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Change,TWSC)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研究,结合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观测及水文模拟,重建并分析了长江流域1988—2012年逐月TWSC;基于13个实验情景的模拟结果,定量区分了气候波动及关键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变化、水库调蓄)对TWSC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①流域平均TWSC、降水、蒸散发、径流深分别以0.1 mm/a、-3.5 mm/a、0.6 mm/a、-4.2 mm/a的线性速率增减;②逐月非季节性TWSC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ISO)呈现显著负相关性(α < 0.01);③气候波动对TWSC影响占主导地位,水库调蓄与气候波动对月平均TWSC的相对贡献率存在负相关性;④三峡水库运行后,水库调蓄对月平均TWSC的影响显著增强,且呈现季节性规律,即1—5月削减TWSC,7—12月增加TWSC。本研究提供了一种TWSC归因分析研究框架,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5.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如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而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27个属,分属于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来讲,可培养细菌以节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主,其含量随冻土退化程度加深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总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多样性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6.
针对现行海空重力测量平台倾斜改正模型存在的近似性问题,提出了顾及地球扰动重力和科里奥利(Coriolis)加速度两个水平分量影响的平台倾斜改正修正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使用修正模型的合理性,通过数值计算评估了使用近似模型可能带来的误差影响量值,同时使用实际观测数据验证了修正模型的有效性,为修改完善海空重力测量作业标准和数据处理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7.
GIS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选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居民点、道路、地类4个影响因子,利用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东坪镇生活垃圾收集点进行优化选址,为垃圾收集池建设寻找最优区位。结果表明,将GIS引入垃圾收集点空间布局规划具有一定可行性,可提高选址的科学性和效率,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8.
结合河南·天地图省市节点数据资源整合实际,对天地图数据融合的技术流程及节点路网非重复要素筛选、道路网结构模式匹配等数据融合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实现了多源数据的快速融合,可为以后其他数据资源整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9.
本文报道的花岗闪长岩位于内蒙古巴彦呼舒以东10 km处。大地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锡林浩特晚古生代褶皱带。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该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36.1±3.4Ma。花岗闪长岩Si O2为66.93%~67.22%,Al2O3为15.13%~15.53%,K2O为2.47%~2.56%,Na2O为4.35%~4.46%,A/CNK值为0.94~0.95,显示该地区花岗闪长岩属于偏铝质钙碱性岩;亏损高场强元素,Sr达416.6×10-6~425.7×10-6,Sr/Y值为42~49,显示出高Sr低Y的典型特征,具有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或者高Sr花岗岩的特点。花岗闪长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13.3~15.7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49~356Ma和258~422Ma。综合分析表明,花岗闪长岩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闭合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0.
对沟特岩体开展了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等研究。结果显示沟特花岗岩SiO2含量为76.41%~78.36%,Al2O3为11.72%~12.86%,A/CNK值为1.40~1.43,K2O+Na2O为7.99%~8.05%,K2O为4.8%~5.04%,Na2O为3.18%~3.47%,Na2O/K2O为0.66~0.72,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里特曼组合指数σ值为1.81~2.24,碱度率AR为4.67~4.97,也表明该岩体属钙碱性系列;在微量元素方面,沟特花岗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沟特花岗岩的REE总量为115.84×10-6~153.56×10-6,LREE/HREE为7.75~9.27,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征,(La/Yb)N值为5.24~7.73,δEu为0.27~0.35,Eu负异常;锆石U-Pb年龄为134.1±1.0Ma,属早白垩世;Hf同位素特征表明该区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早期的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上诉特征表明沟特花岗岩是在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受俯冲组分影响而形成的壳幔混合型高分异S型花岗岩,属于燕山造山旋回的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