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西太平洋气溶胶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TOGA计划第二航次中采集的气溶胶样品对西太平洋气溶胶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气溶胶中Si,Fe,Mn,Ti等地壳元素以及Cu,Zn等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较陆地相对清洁区气溶胶低。但在近大陆海洋气溶胶中Cu,Fe,K,Si,S等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在调查的海域内气溶胶微量元素的浓度呈现出地理位置和季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52.
一次黄沙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通过天气图、气象要素、气象卫星云图和轨迹的分析,探讨了造成1988年4月9日至16日一次强黄沙过程的天气形势、气候背景;追朔了沙尘的源地及沙尘的输送方向、途径和影响范围。测定和分析了沙尘微粒的浓度、元素、组分等物理和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沙尘的质量浓度较平时大10多倍,沙尘中的元素以亲石元素为主,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3.
随着近10年来全球某些地区气候变暖趋势的日益明显,对大气层温室效应及其有关主要温室性气体CO_2,CH_4,N_2O,O_3,CFCs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些大气微量成分在对流层的增长趋势已被确认,对其分布特征,变化趋势、源和汇的研究都获得重要进展。就CH_4而言,通过对南极和格陵兰积冰冰芯中残留空气CH_4浓度的测定,发现从1771年到1955年大气CH_4浓度从0.78±0.09 ppmv上升到1.30±0.07 ppmv。仅80年代就增加了约15%,年增长率为10—16 ppbv。近年来的全球烧  相似文献   
54.
本文是讨论东亚地区大气辐射能收支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利用文献[1]的水汽各吸收带的吸收光谱实验资料,求得了一个适合于手算的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总吸收能量公式(公式(6))。并把式(6)与Mugge—Moller公式进行了比较。 (2)利用公式(6),计算了东亚地区39个测站1,7月自地面到100毫巴各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量,及其对大气的加温率。本文还进一步考虑了云的订正、大气对地面反射辐射的吸收,而求得了东亚地区对流层大气吸收能量的分布。 (3)利用1958—1960年中国地区的一些地面总辐射和反射率观测资料,以及本文计算的大气中各种吸牧能量,讨论了中国地区行星反射率的分布和地球大气系统中各种太阳辐射能的收支。  相似文献   
55.
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中N2O的浓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年4月—1995年8月对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的N2O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农田(玉米田和麦田)大气的N2O平均浓度高达322.1-343.4ppbv,这是土壤排放N2O的结果;临安、龙风山和瓦里关山大气本底观测站(WMO/GAW)N2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8.8±8.4ppbv,317.4±4.7ppbv和314.0±4.2ppbv。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N2O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另外,还对现场取样及N2O浓度测量技术作了初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6.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于2005年底正式启动,执行期3年.项目负责人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第2负责人兼协调人为周凌唏研究员.  相似文献   
57.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包括200多个本底站,涉及观测要素达200多种.但站点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集中地区的站点较多,亚洲、非洲、南美等地区站点较少.中国气象局自1981年起先后建立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3个区域本底站,1994年建成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台.上述4个本底站都是WMO/GAW的成员,也是科技部国家大气成  相似文献   
58.
在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酸雨和沙尘暴等观测站网长期工作基础上,作为"大气成分轨道"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积极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基本思路,设计建设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体系,保证了各项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初步形成了12个研究和业务团队:气溶胶、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反应性气体与大气光化学、臭氧与辐射、酸雨、边界层、数值同化、大气成分数值模拟、化学输送数值模拟、大气成分气候效应、大气成分反转数值模拟、常规预报要素分析.2005年在研和新获准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  相似文献   
59.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于2004年12 月16日在京举行。该中心是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中国气象局多家业务中心共建的科研型业务单位,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兼任中心主任。该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同时拥有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业务单  相似文献   
60.
东亚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中下部大气环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57—1961平东亚九十余个探空站的记录,对东亚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中下部的大气环流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果: 1.在冬季,对流层中上部的气压场和风场特点和过去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在夏季,高原部分的环流特征却和过去的结论不同,夏季在高原上对流层中部出现微弱的气旋性环流,但在300毫巴已在反气旋的控制之下,而且反气旋的势力愈往上去愈强,在100毫巴处高原上空的反气旋达到最大强度,这是与青藏高原的热力性质有关系的。此外,从1月到7月东亚对流层上部的气压场和风场变化甚大,在中高纬度气压场有相反的趋势,并且副热带高压脊线从冬季的北纬15°位置移到夏季的北纬28°。 2.在东亚沿海,中纬度的几个测站在平流层中部的温度年变程呈双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1月和6—7月。在低纬度温度的年变程也呈双峰,但位相与中纬度相反。低纬温度年变化特点与辐射有关;中纬度的温度年变化,经过计算表明,1月的高峰与温度平流有密切关系。 3.东亚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中下部风场的季节变化,与对流层中下部一样显著。从夏到冬的环流季节变化过程,高低空有一致性,而从冬到夏的环流季节变化过程,高低空变化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