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1.
2009-2010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嘎  陈涛  周刊社  罗珍 《冰川冻土》2015,37(3):625-634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 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 夏季次之, 秋季最小; 土壤湿度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湿、中间层高湿的特点, 且土壤湿度由浅到深层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随着温度回升, 3-8月为土壤湿度增加时段, 湿度增加区域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 9月以后土壤湿度呈大范围减小. 随着季节变化, 浅层土壤湿度高湿度区域从南部向北部移动, 中间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浅层相反, 深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差异不大, 高湿度区域基本位于高原南部.  相似文献   
112.
梁进社 《地理学报》2012,67(4):575-575
基础设施一词在当代中国甚为流行,但是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地理学家的相关研究还相当不足.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撰写的专著《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空间组织》填补了我们遗憾.我认为这本专注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3.
分形编码具有高压缩比的特点,但在编码过程中其匹配搜索时间开销巨大.提出一种基于分块的分形图像压缩方法:依据人眼视觉特性在PSNR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图像主观质量感受不明显的特点,将图像在空域分割为若干相对较小的块,对感兴趣区可采取一分为四的方法进一步减小块的大小,然后对每个块分别进行分形编码,并重构.结果表明,在PSNR略有降低的情况下,编码的匹配搜索时间大幅减少,同时重构图像的主观质量并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4.
青海卡巴纽尔多地区位于华南板块可可西里-松潘甘孜残留洋。该区发育有中-晚三叠世火山岩,呈夹层状产于中三叠统甘德组及上三叠统清水河组。甘德组火山岩为晶屑凝灰岩,其SiO2=46.78%~47.05%,总碱含量ALK为2.38%~2.94%,铝饱和指数A/NK为2.81,山德指数A/CNK=0.66~0.79,里特曼指数σ=1.4~2.3,为亚碱性岩石,属拉斑玄武系列;稀土总量REE在102.84×10-6~179.06×10-6,LREE/HREE比值为4.44~7.07,δEu=0.65~1.01,稀土配分曲线呈向右陡倾型。清水河组火山岩为流纹岩,SiO2含量为74.04%,总碱含量Alk为7.43%,A/NK为1.47,A/CNK=1.31,σ=1.78,为亚碱性岩石,属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REE为26.18×10-6,LREE/HREE比值为5.4,δEu=0.28,具明显铕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区内火山岩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利用里特曼-戈蒂里图解、Ti-Zr图解等判别图解,并结合甘德组与清水河组均为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的沉积背景,认为该区中-晚三叠世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5.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已有的地理学原理可以概括成十四大要义。其中的"区位选择与放弃、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这两条是关于区位选择的基本要义。关于地球表面差异性的要点包括:"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关于人地关系的原理包括:"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空间临界点"是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性原理。"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是关涉地球表面开发保护政策的要义。  相似文献   
116.
以北京市两城区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沿线的婚纱摄影、电气五金、乐器和服装四种同类商品集聚型商店为例.探讨了该布局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效应.论文认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较大的份额是这类布局模式产生的基本原因;搜寻成本的存在和商家与消费者间交流产生的信息溢出效应有利于这种集聚;相对于分散型模式.同类商品集聚型布局模式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因为它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商家和消费者都获利;同类商品集聚型布局模式更适应于产品有差异且类别众多的商品,不应与其他的布局模式形成对立.  相似文献   
117.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任何一种决策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存在与现实情况的不符之处。因此, 在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时 前有必要对上一轮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为规划修编提供借鉴和参考。基于《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实施评价》研究时收集的相关资料, 借助ARCGIS9.0 的空间分析功能, 利用GIS 的技术和方法, 在分析和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 识别规划执行最关心的三种类型: 符合规划地块、超出规划地块和规划未实施地块, 并将三种类型的地块定位和定量地绘制在规划执行情况评价图上。作为一种探索, 作者设计了一套针对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执行情况评价的GIS 技术路线和方法。本方法具有简便、操作性强, 可进行常规性或经常性的规划执行情 况监测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中国建设用地省际分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中国耕地减少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建设用地分布的定量关系,揭示建设用地增长的动力学基础。通过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总量(前二者之和)的省际分布与人口、人均耕地的省际分布的单因素和双因素统计分析发现:这三者的分布与这两个因素存在很强的二元线性相关;人口分布对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总量分布的影响要比对交通用地总量分布的影响大,人均耕地分布对这二者的人均值分布的影响,则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