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642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71.
梅县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梅县近3年的酸雨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梅县酸雨现状从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县酸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从年变化趋势来看,酸雨强度较大,受酸性降水污染较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季度变化趋势来看,第1、4季度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从月份变化趋势来看,1~4、8、9、12月酸雨强度较5~7月严重,10、11月未达到酸雨标准。同时酸雨与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2.
2008年11月初大雾过程边界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玮  黄玉芳  孙建玲 《气象》2009,35(11):117-12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1月初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场大雾的边缘区域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雾区的边缘,能否成雾的因素除湿度、风速和逆温等基本条件外,近地面散度场与垂直风速对雾的形成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的边缘和雾区的边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50hPa上方的下沉速度能够阻止水汽的向上扩散,而越往上越大的上升速度意味着雾区的消散.  相似文献   
173.
基于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的正模型和伴随数据同化模型,建立了风应力系数反演表达式,将风应力系数的确定变成依赖于区域内观测值的数值迭代过程,实现了风应力系数确定的自动化,并成功进行了概化河口一系列风应力系数反演的伴随同化实验,反演得到的结果精度较高,实验结果表明:1)伴随法反演风应力系数是合理可行的;2)充分的观测数据能够提高反演的精度;3)风速在10 m/s或15 m/s的情况下,对于风应力系数反演的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4.
LAPS资料在一次鄂东初夏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武汉暴雨研究所实时业务运行的LAPS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干侵入等方面,对2008年初夏发生在湖北东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受西风槽与西南涡东移、地面冷锋南下的影响而发生的;暴雨初期鄂东中高层出现水汽辐合,相应地中高层相对湿度与比湿增加;低层首先出现空气质量辐合,随后高层出现空气质量辐散,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都比强降水发生要早;鄂东暴雨期间低层维持大量云系活动。暴雨期间有随着高度增加而向东倾斜的干侵入前沿活动,这加强了当地上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并为强降雨发生蓄积了能量;后期由于动力性条件触发,层结转化为中性,对流发展、能量释放而产生强降雨。通过暴雨个例分析发现,LAPS资料能够比较深刻地揭示出该次强降雨发生、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5.
研究《陕西救灾年鉴》提供的1949-2005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出现时间及影响区域,有针对性地做好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统计57a中暴雨和连阴雨产生的洪涝灾害,分析灾害严重的个例,结果表明造成洪涝灾害因素繁多,应对造成洪涝灾害的暴雨天气进行研究,根据其成因制定防治对策。做好暴雨灾害预报,根据不同地域制定相应对策,科学治理山林,变水害为水利。  相似文献   
176.
培训地面气象见习观测员的带班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多年地面气象观测带班经验,从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培养、基本功培训、上机操作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与测试4个方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带班方法与技巧,阐述如何将一个气象见习观测员培训成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合格观测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7.
介绍了L波段气象测风雷达场地选址时对遮挡角的要求、对天线底座的要求、天线与值班室距离,天线装置系统架设的技术要求,通电前的检查及雷达的标定.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讨建立前列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PI-RADS v2.1)联合前列腺抗原(PSA)相关衍生物的Logistic模型对PSA灰区(4~10ng/mL)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9例前列腺癌(PCa)和118例非癌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tPSA、fPSA、PI-RADS v2.1评分、PSAD、fPSA/tPSA。对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a独立预测指标,并分别联合PI-RADS v2.1评分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①年龄、tPSA、fPSA在PCa与非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PSA/tPSA、PSAD、PI-RADS v2.1评分有统计学差异。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RADS v2.1评分、PSAD、fPSA/tPSA为PCa独立预测因子;拟建立预测模型,A模型:Logit(P)=-10.82+2.32×PI-RADS v2.1+11.89×PSAD;B模型:Logit(P)=-6.13+2.19×PI-RADS v2.1-12.02×fPSA/tPSA。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和0.893,均高于单独使用PI-RADS v2.1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模型敏感度0.843、特异度0.829,较单独使用PI-RADS v2.1评分(敏感度0.767、特异度0.801)诊断效能最佳。结论:PI-RADS v2.1评分联合PSA相关指标建立的Logistic模型在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均优于单独运用PI-RADS v2.1评分,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对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9.
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产生岩溶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 94%。西南岩溶区硫酸型酸雨严重,硫酸型酸雨广泛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蚀。H2SO4参与的碳酸盐岩风化是一个大气CO2净释放过程,具有减汇作用巨大。另一方面,岩溶区石灰土壤和地下水具有较高的pH值及盐基饱和度,对H+有巨大的缓冲作用,大气酸沉降在碳酸盐岩地区可能并不会造成地下水的HCO3-和pH降低;相反,较高浓度的SO42-所产生的盐效应和SO2-4与各种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会增大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度,可增强H2CO3对碳酸盐的溶蚀,这可能会使岩溶作用产生更大的碳汇效应。因此,硫酸型酸雨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的减汇效应不仅可能被高估,硫酸型酸雨还可能增强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具有增加岩溶碳汇效应的作用。应结合石灰土壤对大气酸沉降的缓冲容量和阈值及大气酸沉降的H+与土壤中盐基离子的交换量,并综合考虑盐效应、离子对作用、同离子效应,客观评价硫酸型酸雨流经石灰土壤层后对碳酸盐岩溶蚀吸收大气/土壤CO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0.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在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建设,隧道在线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洞口隧道在滑坡作用下产生的病害越来越严重。然而,我国目前在隧道-洞口滑坡体系设计中没有可供参考的受力变形模式,因此本文以隧道-洞口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功东高速公路中隧道-滑坡工程实例的总结及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对滑坡推力作用下的隧道变形模式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将隧道-洞口滑坡分为与滑面相交和下穿滑体两种模式,与滑面相交的隧道直接受到剩余滑坡推力的作用,而下穿滑体的隧道主要承受附加荷载的影响;(2)位于滑体内隧道承受围岩压力、滑坡推力和岩土抗力的作用,可将洞口有刚性支撑的隧道-滑坡结构简化为简支梁,无刚性支撑作用下的隧道-滑坡结构简化为悬臂梁;(3)下穿滑体隧道在附加荷载的影响下,拱部承受多余的压力而受到偏压作用,拱顶形成受拉区域,出现拉张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