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788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藏改则东地区第四纪泥火山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样式和类型复杂,新构造运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南羌塘地区河流、湖泊及其构造阶地、泥火山广泛发育,对研究羌塘地区的新构造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改则东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改则东益杰错地区首次发现了泥火山,对益杰错地区泥火山的规模、构成以及发育部位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泥火山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益杰错泥火山是由于地下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随高压的气体和水喷出地表所形成,并指出益杰错泥火山的发育指示了新生代以来康托-日俄东断裂依旧活动。  相似文献   
992.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通过先后开展五期详查,获得了找矿重大突破,金矿规模达到超大型,共伴生铅、锌、银、铜、铁、硫矿也达到大型—特大型规模。文章在近十年的勘查工作实践及综合研究矿床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和地质找矿标志。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矿床形成最关键的控矿因素,马鞍山断裂控制了区内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的产出,北衙向斜控制了矽卡岩矿体和其他矿体的产出,矿床定位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碳酸盐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以及内、外接触带,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二型五类"。矿区1∶10 000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显示,矿区分布有强金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并有与Ag、Pb、Zn、As、Hg等元素相伴产出的综合异常。1∶10 000地球物理勘查模型显示,磁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极大值2000多n T,异常形态规则,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梯度变化较大,正负异常相伴,南正北负。斑岩显示为低磁异常,接触带为高磁异常,环状的高磁异常带构成了斑岩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体,围岩碳酸盐岩为低磁异常。激电在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上形成低阻高极化异常,矽卡岩型矿体分布区视极化率5%~8%,视电阻率50~120Ω·m。大功率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斑岩体及斑岩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带)可进行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93.
Pi-SAR极化数据与K分布指数估算森林生物量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002年和2003年日本Pi-SAR全极化数据,研究日本北海道苫小牧森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雷达后向散射系数随森林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大并迅速达到饱和,L波段雷达数据饱和点约为40t/hm2,X波段仅约为20t/hm2.在SAR数据统计分布中,K分布的指数参数在饱和点以上仍随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且HV极化方式时相关性最高.根据交叉极化数据K分布的指数参数与森林生物量的关系,本文估算了23个观测点的森林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准确率为85%.因此该算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4.
韩进:我们也注意到新闻报道上有大量的学校倒塌的信息,对此我们十分痛心。媒体和社会也不断的提出校舍倒塌的比例是不是过高,这也是我们十分关心和从一开始就不断关注的问题。目前在抗震救灾中的主要任务是救人,对这些问题将来通过认真的调查来确认,若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一定从严查处,绝不姑息,会给社会一个满意的交待。韩进:教育系统的总体受灾情况正在统计之中,目前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初步的,根据四川省政府新闻办通报,截至14日,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地震倒塌房屋21.6万间,四川省各地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校舍倒塌6898间(汶川、北川等震中重灾县信息尚未传出,数字未包括在内)杨榕:据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以及有关专家的介绍,此次地震强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定的该区域预期的抗震设防要求,对于房屋倒塌(包括中小学校房屋倒塌)的原因,震后我们会结合工程震害调查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赵凤新:这次地震断层破裂的长度长达300公里,因此很大区域范围内的破坏程度都相当严重。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被称为"极震区",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相当大。  相似文献   
995.
前言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96.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特征,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分类及其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类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三江"并流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大气环流与"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三江"并流区的立体气候和相应的生态环境;植被的持水与蒸腾作用反过来改善空气湿度,促进区域降水,因而生态环境与区域气候呈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具体措施:一是封山育林,在荒漠区植树造林,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率;二是保护湿地资源,修建水库和人工湖,扩大水域面积;三是"三江"并流区水电与矿产开发过程中要严把环保关,防止植被进一步毁坏.  相似文献   
997.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万米网格城市管理模式为主,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技术思想是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每个城市部件定位到万米网格单元中,实现了城市部件的定性、定量、定位管理;同时以万米网格单元为栽体,将城市管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信息共享融合的目的。本文即是将对这一技术思想进行深入的阐析。  相似文献   
998.
在分析了井田地层、构造、含水层、河流及泉水的基础上,对滑坡体的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认为形成滑坡的内在因素是地形及软弱岩层,外在因素是气候、水文、构造、地震。滑坡的形成过程包括孕破岩层、裂隙岩层、孕滑体岩体或岩层、开始滑动、大量滑动等几个不同阶段,并依次渐进。该滑坡形成于中早全新世(Q42-1),滑坡类型属切层滑坡。  相似文献   
999.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1986、1996、2006和2016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CLUE-S模型,在传统Logistics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形成Auto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空间约束等因素,对贾汪矿区2016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以检验精度。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2026年趋势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的土地利用格局;2)研究区2016-2026年不同情景下,建设用地在3种情景下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的增幅最大,生态保护用地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幅最小,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耕地等生态用地受到保护,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被抑制。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CLUE-S模型;Autologistic回归模型;情景模拟;贾汪矿区  相似文献   
1000.
遥感影像因其可直观显示地质构造形迹的物理特征及地表形态,弥补野外点线观测的局限性,在成矿环境识别及资源评价领域受到众多地学工作者的青睐。以纳米比亚欢乐谷白岗岩型铀成矿区为研究区,基于ETM+、Radarsat-2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开展彩色合成、纹理信息提取、光学和雷达信息融合等图像信息增强,从地层、岩体、构造、地形、水系、植被等方面构建了千岁兰断裂带遥感解译标志,如岩体、岩层被切割、错开或呈穹窿状,地貌为破碎的山体垭口形态或地形切割强烈破碎的深沟,发育硅化、高岭土化、钾化、方解石化、绿泥石化蚀变现象等。基于构建的遥感解译标志和断裂识别方法,识别出了区内部分出露、部分隐伏、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千岁兰控矿断裂,创新性提出了千岁兰断裂在区内并非为1组断裂,而是由北部、中部、南部3组断裂组成的断裂带。结合野外出露断裂判别特征和控矿作用分析,验证了千岁兰断裂带的真实存在,且正是该断裂带控制着区内含铀白岗岩和铀矿化的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