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5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21.
短时强降水特征统计及临近预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段鹤  夏文梅  苏晓力  王秀英  刘建平 《气象》2014,40(10):1194-120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2010 2012年,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53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种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是:低质心弱辐合型短时强降水、低质心辐合型短时强降水、高质心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强度特征、移速特征、生命期特征、垂直风切变特征等,探讨了辐合作用与强降水维持时间的关系、辐合切变量与雨强的关系、D_(VIL)与降水量的关系。并得出预警方法:满足如下条件时,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可能较大:(1)低质心强降水中,回波无倾斜特征,强度以40~45 dBz为主,强度从低层到高层维持或缓慢减弱,大部分回波的H_((40dBz))≥H_0,且0℃层高度上40 dBz的回波的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67 h(辐合切变量≥2.2 m·s~(-1)时,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50 h),预报提前时间30~40 min。(2)高质心强降水中,强回波边缘存在宽≥3 km、强度为40~45 dBz的回波,且0℃层高度上40 dBz的回波的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47 h,预报提前时间28 min左右。此外,对短时强降水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
一次夏季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数据,分析了2009年7月30日发生在南京地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及闪电数据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Ecap比起K指数(IK)等对于对流潜势预报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0 ℃层和-10 ℃层高度的降低有利于雷暴云的雷电活动;整个过程以负闪为主导,闪电强度越大,闪电频数也越高,每次闪电峰值后,都对应一次谷值;闪电数据与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叠加后分析发现,回波的生消演变对应着闪电频数和强度的生消演变,负闪主要落在强回波中心区域,正闪零星分布于回波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雷达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变化更能揭示闪电发生发展的机制,逆风区对应雷暴中心区域,不仅是强降水的中心区也是闪电的中心区,对逆风区的识别监测能够更好的指导雷暴预警报工作;利用雷达数据计算的云底动能施力参量,能够很好的描述支持闪电起电的热动力特征,云底动能施力对雷电增长的贡献有一段持续传输过程,该参量峰值比频闪峰值和强度峰值都约有0.5 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23.
江淮地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其环境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6个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其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龙卷超级单体风暴HBASE平均为1.7 km,HTOP平均为9.1 km;H多在风暴的下部,近于下部的1/4处。HBASE平均值比江淮地区各种超级单体的平均值低得多,HTOP则略低。(2)龙卷超级单体IVIL平均为25.6 kg/m2,ZMX平均为54.8 dBz。和江淮地区超级单体相比,龙卷IVIL要小得多,而龙卷ZMX略低。(3)龙卷超级单体的中气旋MBASEMTOPMSHR平均值分别为1.2 km、3.9 km和14.4×10-3s-1,和江淮地区超级单体相比,龙卷MBASEMTOP明显低,而MSHR略高。(4)TVS参数最强时的VAD在12—45 m/s,VLLD多大于30 m/s,VMXD多超过30 m/s,VMXD的高度不低于0.8 km,TDPT在2.4—6.4 km,TBASE在0.7—1.5 km,TTOP在2.3—6.4 km,TMXSHR超过22×10-3s-1。TVS参数最强时间与龙卷实际时间基本吻合,平均相差4.2 min;平均而言,TVS出现后6 min有龙卷发生。(5)雷达推算的龙卷超级单体的0—6 km风垂直切变比江淮地区超级单体的风垂直切变平均值高15.2%;龙卷发生前ICAPE平均为1752 J/kg,IK为38℃,850 hPa到地面风切变平均超过12 m/s,850—500 hPa温差平均为23.7℃。龙卷发生前能量处在中等到强的状态,大气不稳定性较强,风垂直切变大。  相似文献   
24.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雷电资料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中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11日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控制或边缘上,江西上空100 hPa是东北风,500 hPa是西南风,高空呈现逆时针环流,T-lnP图上层结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面积较大,对产生强对流天气有利;由于上下两层的风向不同,使得雷暴回波系统的移动与回波系统的云砧伸展方向不一致,从而加剧了对流上升运动,使得雷暴回波系统发展、加强、维持。2)回波产生初期是局地对流单体回波,通过不断新生单体和单体合并等方式,形成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这种合并形成的回波短带发展旺盛时,会产生多站雷暴大风天气。3)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是产生雷暴大风的主要回波特征,虽然回波强度只有55 dBZ,但移动速度较快(60~70 km/h),造成地面大风。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上叠加多部雷达风暴跟踪信息STI (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可以明确风暴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根据STI密集区判断,增加了STI的可用性。4)“前伸”或“延伸”回波反映了回波系统上方的高空风走向和积雨云的云砧飘离方向。“延伸”回波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副高边缘雷暴回波系统的强弱程度。为改进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的预警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杨吉  郑媛媛  夏文梅  孙康远 《气象》2020,46(3):357-366
利用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模拟和雷达拼图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6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弱飑线过程。结果表明:较强的地面辐合线是该次过程在较弱稳定条件下被触发的重要原因,也是系统前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东北冷涡影响下中层不断输送干冷空气到江淮地区,飑线内对流部分由降水拖曳导致的下沉气流遇到夹卷进入下沉气流内的环境干空气,使得其中雨滴蒸发造成空气冷却,下沉到地面形成冷池;冷池形成之后,垂直风切变方向不垂直于系统,且切变值较弱,造成水平涡度不平衡,是该飑线发展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此外不稳定条件和湿度条件较差也可能是系统没有发展为强飑线的原因。该次飑线过程的重要特点是较强的地面辐合线;较干的环境条件,意味着凝结潜热释放较少,而系统中的垂直运动更多取决于冷池和垂直风切变之间的水平涡度平衡。  相似文献   
26.
南京地区初夏一次阵风锋过程的分析与识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阵风锋过程一般伴随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生, 在近地层形成很大的阵风及风切变, 容易造成风灾, 特别是对航空部门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2006年6月29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由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的阵风锋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地面中尺度观测网观测到的实况,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阵风锋系统的结构。当阵风锋经过时, 地面测站观测到明显的风向变化、 风速增大、 气压增强、 温度下降, 而后出现强降水等特点, 这些都符合阵风锋的结构特征。利用地面测站实时观测到的气压、 相对湿度、 温度等计算得到折射指数, 它在阵风锋刚经过时迅速增大, 而后随阵风锋外移逐渐减小, 但是因为阵风锋后对流系统的影响, 折射指数还要维持很长时间的高值。从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强度上能看到阵风锋位置的回波强度、 高度都比两侧要大, 与后方强对流系统之间的距离有5~10 km。对雷达观测到的径向速度进行反演, 可看到上层的速度大于近地层速度, 并且强速度中心靠前, 在近地层形成向后的气流(回流)。阵风锋在多普勒速度场中表现出明显的线状组合切变, 利用阵风锋的这个特点设计自动识别算法, 能够有效地对阵风锋进行识别, 组合切变也能有效地对阵风锋的发展以及移动作预报。  相似文献   
27.
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速度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对2000年6月24—27日安徽省境内发生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风向如何变化,低空急流的多普勒正负速度区关于显示中心成对称分布,从多普勒速度的零速度线分布可以得到实际风场的风向廓线。在多普勒速度图上,安徽淮北地区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正负速度中心的中心轴的左侧200km范围内。低空西南急流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28.
天气雷达回波运动场估测及在降水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在常用的基于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的相关方法跟踪回波运动的TREC(Tracking Radar Echo by Correla-tion)技术基础上,文中发展了一种基于差分图像(时间梯度图像)的相关方法追踪雷达回波运动(Difference Image-based Tracking Radar Echo by Correlations)技术,简称DITREC,并与TREC技术进行比较。个例分析表明,DITREC矢量场消除了TREC矢量场中由于回波型的迅速变化导致的一些无序矢量,使得DITREC矢量场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好于TREC矢量场。在TREC矢量场中不存在无序矢量的地方,DITREC矢量场与TREC矢量场基本一致。分别用DITREC矢量场和700 hPa风场作为回波运动估测场外推合肥CINRAD/SA雷达反射率因子复合扫描图,得到1 h外推降水场。以地面雨量计为标准,对外推降水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DITREC外推小时降水优于700 hPa外推小时降水,但其精度还与所采用的Z-R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29.
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像识别及散度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尺度风场往往是冷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辐散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将大尺度风场的多普勒雷达速度特征提炼成以下4种类型:(1)暖平流与辐合迭加;(2)冷平流与辐合迭加;(3)暖平流与辐散迭加;(4)冷平流与辐散迭加。不同类型的风场引起零速度线不同的弯曲特征,对判断大尺度风场的辐合辐散有着指示作用。根据零速度线的弯曲程度以及一定距离圈上零速度点与雷达中心连线的夹角等,首先推导出定量计算大气辐合辐散值的算法,然后提出利用逐个调整法识别零速度点的方法。根据该算法,结合零速度点的识别技术,提出了图像识别原理与方法步骤。据此,能够从多普勒雷达基数据中提取出大气平均散度,得到大尺度天气系统不同高度的散度值,并进一步提出了散度平面位置显示(divergence PPI)的概念。通过实例,根据散度PPI与速度PPI的对比,分析了图像识别的效果,并将图像识别法提取的散度值与EVAD技术提取的散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0.
台风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回波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0次台风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和其中F2~F3级以上龙卷过程的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台风龙卷所处环境基本为弱对流有效位能(200~1000 J·kg-1)和风随高度强烈顺转的强低空风的垂直切变环境,0~1 km风的垂直切变超过10-2s-1,风暴的相对螺旋度很大,台前龙卷环境的粗理查孙数很小,平均在40以下。台风龙卷大多数出现在台风前进方向的东北侧,位于0~1 km风切变和相对风暴螺旋度大值区。龙卷主要产生于台风外围螺旋雨带上,台前龙卷往往产生前地面已存在风向切变和风速的辐合,但温度梯度不大。(2)在台风影响环境下导致龙卷的风暴属于微超级单体风暴,有水平尺度2~4 km的中气旋;垂直涡度限制在4 km以下;风暴单体的质心在2 km左右,风暴伸展高度在5~7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