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姚清林 《地震地质》2003,25(2):245-259
提出了地质因素对震害风险影响的评价问题 ,分析与选择了有关的地层因素指标。给出了指标的量化表达方式与论域空间 ,从烈度的角度对不同地震、震中距、区域条件下的建筑物震害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针对邢台、海城等大震的震害与地层资料 ,建立了地层岩性、深度、厚度等因素与震害程度之间的模糊因果律推理模型 ,给出了多维可能性 -概率模糊风险的算法。由模糊信息传递的方式解决了可能性 -概率风险分析过程中地层与震害变量空间分离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可以衡量相关因素之“贡献”量的风险评价方法。然后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用这种方法针对地层因素进行震害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2.
从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看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 既有水平应力热场, 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 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可使对现今应力场的了解更加全面。以99?~104?E为界的过渡带包含中国大陆西部重庆荣昌双环、四川汶川椭圆。这种左右涡旋运动方式不同存在一个带内, 与深部构造差异和物质下曳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和西北利亚板块SN向夹击, 来自西北利亚板块的作用力最南可到天山北麓。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 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中国西部热旋扭椭圆为左旋扭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 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伸展构造。NE、NNE向破裂发生右旋运动, 可称之新新华夏构造体系。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东部热旋扭椭圆为右涡旋扭动。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地震前CO的排放与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的亮温异常与地球的排气作用有关。由于以往仅在个别点上对CO2、CH4等气体取样或监测,对这些温室气体震前排放的范围缺乏足够的了解。用美国EOS卫星携带的MOPITT探测仪资料,获得了2000年4月30日CO在青藏高原大面积逸出的情况,图像显示CO含量异常升高的区域具形状不规则的圈层结构,累计长度约3 200 km,总面积约267万km2,其CO体积分数值内高外低,体积分数最大的区域(31×10-8≥φ(CO)>27×10-8)大致呈EW向分布,长约800 km,宽约280 km,面积约22.41万km2。整个CO逸出区[WTBX]φ[WT](CO)为2002年正常值的1.57~4.10倍,与从卫星热红外图像上发现的2000年4月29~30日在青藏高原上的大面积多处孤立升温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这种CO逸出的现象至少在2000年4月30日之前的数天内是持续存在的,它们都是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Ms 5.9地震及2000年6月8日缅甸北部Ms 6.9地震的前兆。这一方面说明,气—热震兆机理是有实际依据的,同时也反映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空洞或低值中心的出现可能与CO气体在高空中的不断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