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和计算机数值求解了高斯平面波场的狭缝菲涅耳衍射图样,以均匀平面波的衍射图样为参照,求出了不同光斑尺寸,横向偏移高斯光场衍射图样与参照图样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几种参数了下的高斯光束衍射图样提取了重心坐标,研究了衍射图样的重心在空间的轨迹形状及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42.
沙尘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亚沙尘复折射指数数据和较新的植被分布对区域气候-沙尘耦合模式(RegCM4-Dust)的沙尘光学特性和沙源区域进行了更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引入沙尘效应后,东亚大陆绝大部分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风环流增强。同时,对流层中、上层中低纬度纬向风增强而中高纬度纬向风减弱,导致中高-中低纬度之间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从而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这是低层冬季风环流增强在中上层的反映。另外,沙尘气溶胶导致东亚绝大部分季风区降水明显减少,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大部、黄土高原、黄淮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减少达10%以上,这是降水对冬季风增强的响应。沙尘气溶胶引起冬季东亚次大陆-西北太平洋之间温度梯度增大,进而导致海陆间湿静力能梯度增大,是导致东亚大陆冬季风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3.
焦距  詹秀春  杨啸涛  樊兴涛  刘晓 《矿床地质》2016,35(6):1309-1310
正在钾盐找矿勘查过程中,野外实时快速检测样品钾离子含量的方法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钾盐矿床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偏远地区,科研条件差,分析技术落后,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野外工作周期非常短,从样品采集到得到分析数据需要将样品运至城市实验室,其中的运输、中转、等待实验室分析结果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协助。这就会导致钻探现场不能及时得到分析数据,从而耽误野外调查与钻井进程中的重  相似文献   
144.
上部洋壳内的热液对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而且非常重要的地质过程. 在简单的平面边界条件下, 渗透率强烈地影响着热液循环的形态、对流体的大小及流体速度场. 通过使用高级数值模拟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地层渗透率结构、地层非均质性、裂缝带及侵入体影响下的热液对流. 其中, 地质模型由沉积物、高渗基岩层、低渗基岩层三部分组成. 当高渗基岩层内的渗透率大于10倍的沉积物内渗透率时, 高渗层内发生对流现象. 热液循环的形态及流体流速受地层渗透率结构、高渗层内渗透率变化、裂缝带及冷却侵入体的强烈影响. 而地层非均质性(垂向与横向渗透率比值为1.5)对热液循环的影响相对较弱. 基岩内裂缝带是影响流场的最重要因素; 局部侵入体的影响范围只局限于其上方的对流强度, 而对区域规模的流动影响较小. 因此, 热液循环的关键因素是良好的渗透带(通道)及长期的热源, 而不包括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145.
用模拟卤水建立一套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卤水中硫氯钾钙主量元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方法连用于高盐度卤水的测试分析,一定浓度的Mg对测定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方法的分析精密度(RSD,n=15)为0.97%~4.16%(除Ca外),检出限为S0.030g/L、C10.015g/L、K0.020g/L和Ca0.008g/L。卤水中S、Cl、K的测定结果与相应的重量法、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6.
摆杆尺度因子(K因子)是反映LaCoste&Romberg航空重力仪线性响应特性的最重要参数.利用基于地面参考数据的外部标定法和基于交叉点不符值的内部标定法分别对其进行了标定,实测数据分析表明,K因子的内、外部标定结果非常一致,且利用新K因子计算的空中重力扰动,其精度较采用出厂值提高了0.2~0.4 mGal.内部标定法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了K因子与滤波尺度的相关性,表明重力仪可能为一非线性响应系统,即K因子的大小与摆杆速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7.
金乡县大代庙地区位于鲁西南平原区,地表被第四系覆盖,隐伏的石炭二叠系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该区含煤地层与单县煤田张集井田位于同一构造单元内,成煤地质条件良好。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的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共计8层,总厚度5.57m。其中可采煤层为山西组3上煤层和太原组14下煤层,煤层倾角3°~12°左右,区内东部煤层倾角稍缓,西部倾角相对较陡,煤层埋深在1140~1940m左右。3上煤层为该区最主要的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煤质好,煤类为焦煤(JM25),属强黏结煤;14下煤层为可采煤层,煤质较好,煤类为焦煤(JM25),属特强黏结煤。  相似文献   
148.
稀土稀有稀散元素现代仪器测试全新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自2011年以来在三稀矿产实验测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离子相稀土单元素浸泡提取实验研究、稀土原产地Nd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示踪技术研究、离子吸附型稀土样品野外现场快速定性定量手持X射线荧光(XRF)分析研究成果。结果表明,采用25%硫酸铵浸泡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ICP- AES、ICP- MS)测定,可以清晰反映出各稀土元素的浸泡提取率;采用高精度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 ICP- MS)进行稀土矿石中Nd143/Nd144同位素比值测定,其比值差异可以示踪不同稀土矿石产地;通过精确测试分析不同产地稀土精矿样品中的稀土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分类分析,通过Y、Be和Bi三种元素含量的比较,可以判断稀土精矿来源;野外现场快速分析,20分钟可完成1件样品测试,不仅可定性判断是否为离子吸附型稀土,同时可定量各离子相稀土单元素含量,与室内精确分析结果符合性良好,可为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找矿快速筛查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介绍了混合酸微波分解样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ICP- AES、ICP- MS)同时测定钨矿石、钼矿石、铌钽矿石中的多种稀有稀散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案。该方案的特点在于采用了耐氢氟酸体系,尤其对高含量W、Nb、Ta样品更具优势,否则易产生水解,导致测定结果系统偏低。同时梳理总结了我国常见三稀矿石地质样品的特点,针对不同矿种、不同矿床样品类型与基体特点,以及所测试元素种类的不同,研究建立了专门针对“稀有、稀散、稀土元素”现代仪器分析的10个全新的配套方法及其相应的技术指标(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可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的规范要求,而且为我国三稀金属矿产资源的战略调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锂资源探测”和四川甲基卡等地找矿突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9.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方法对覆盖区化探工作意义重大。受广泛存在的覆盖层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开展常规化探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开展了在大兴安岭地区利用轻便浅层取样机具进行地球化学样品采集的研究工作,得出了利用浅层取样机具采集化探样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物化探异常查证,矿化体追踪,数字填图等地质工作的结论。同时,该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胡之锋  陈健  邱岳峰  李健斌  周兴涛 《岩土力学》2018,39(11):4165-4175
将基坑看作平面应变边值问题,借助挡墙刚性平移诱发地表沉降的基本解析解,利用微积分思想,推导得到挡墙刚性变位和柔性变位下的地表沉降显式解析解。其中,在挡墙刚性平移影响范围无穷大时,显示解析解与基本解析解形式一致。通过与挡墙刚性平移解析解和绕墙趾转动、绕墙顶转动、三角形变位、抛物线柔性变位模式等几种已有的积分形式解析解作对比,验证了显式解析解的正确性。将显式解析解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对解析解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当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较小时,显式解析解可较好地预测墙后地表沉降;当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较大时,由显式解析解计算得到的墙后地表沉降归一化曲线可偏安全地估计墙后地表沉降,说明了该显式解析解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