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51.
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北京市持续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库作为一种高效的水资源调控工程措施,对于缓解供水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在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即将通水形势下,北京建设地下水库的必要性,阐述了北京市地下水库的研究基础,讨论了地下水库的建设条件和工作方法,并对地下水库运行管理提出需要关注的问题,为北京市研究建设地下水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2.
基于CDIO理念,对"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并以坐标转换中的原理作为教学片段内容展示了具体的实践过程。根据课前设计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53.
个旧高松矿田断裂构造三维信息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个旧高松矿田地质构造进行三维定量化分析并将其应用于找矿研究。首先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研究区成矿模式和控矿要素特点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工"字型找矿模型;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本次研究涉及的重要地质体进行了实体建模,将研究区岩体和断裂构造在三维空间中直观地进行展示和应用;最后,在三维实体模型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找矿模型,采用块体模型技术,得到构造交点数和中心对称度这两种典型的构造定量化信息的三维特征。通过对构造交点数、中心对称度与地质体特征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深部成矿特点,并指出研究区成矿有利部位——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以及断裂扎根岩体突起的周围,与地质背景和找矿模型都存在着很好的印证关系。  相似文献   
254.
澧阳平原岩板垱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风化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岩板垱剖面氧化物含量分析及年代测定,揭示其常量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澧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化学风化过程和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岩板垱剖面沉积物出现不同程度Na、Ca元素亏损及TFe和Mn元素富集,其化学风化作用程度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稍高于镇江下蜀黄土,处于中等的风化阶段。多个风化指标的垂向变化表明岩板垱剖面化学风化强度表现为风化较强、风化较弱、风化加强和风化较强4个阶段的变化。化学风化强度指示澧阳平原27~6.0 ka B.P.间,气候环境经历了相对暖湿-凉湿-气候回暖-温暖湿润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55.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水开采以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地面沉降问题突出.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水准测量虽精度高,但点密度低、成本较高.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特点.选用2003~2005、2007~2008、2008~2009年间覆盖上海城区的中等分辨率Envisat ASAR影像,获得上海不同时期沉降速率图.其中2003~2005和2007~2008年间的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达到了毫米级精度.利用2008~2010年间获取的TerraSAR-X影像得到的沉降速率图还表明:基于序列高分辨率SAR数据不仅可以监测地面沉降,还可对大型单体建筑物及地铁等线状地物进行形变监测,证实了PSInSAR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56.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的二叠系孤峰组灰黑色页岩和龙潭组黑色泥岩与煤层是一套重要的海相—海陆过渡相生烃层系,受印支期挤压造山、燕山期断陷、喜马拉雅早期断陷等构造运动影响,它们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和生烃作用。虽然在北部深陷区埋深达万米以上,可能发生了持续的生烃,但其他大部分凸起构造上的现今埋深只有200~2000m,凹陷和斜坡构造上埋深2000~5000m,不同构造部位的生烃强度与剥蚀厚度和埋藏史有关。根据井点最大厚度估算的该区印支期的最大剥蚀厚度为2256m。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剖面上地层趋势外推法恢复的该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最大剥蚀厚度分别为900m和550m,主要剥蚀区位于东、南、西次凸斜坡带,随时间推移较大剥蚀厚度位置向东、西方向扩展。根据恢复的剥蚀厚度和埋藏—构造热演化分析得知,北部和西部凹陷主体区的二叠系烃源岩在燕山期末至今达到了主生烃期,斜坡和次级凸起区处于低成熟—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257.
形状是所有物体包括砾石的基本属性,而圆度作为形状的三要素之一,能够反映砾石的搬运历史,从它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于野外露头剖面中砾石圆度的确定,在方法学上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进展。以巢湖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发育的砾石为例,通过野外获取数字图像并结合室内计算机软件处理,尝试如何比较准确的获得野外露头上砾石圆度数据,该方法不仅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获得由于野外地形原因不可直接测量的砾石的圆度。另外,我们将这种思路进一步扩展,运用于砾石和基质相对含量的求解中。因此,我们的工作为砾石圆度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58.
下扬子区印支期后构造演化与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恢复下扬子区白垩纪末期与古近纪末期的剥蚀厚度及分析印支不整合面Tg0的最大埋深,结合古地温条件得出下扬子区中生界、古生界均发生过晚期生烃和成藏。白垩纪末期,黄桥、句容和无为地区最大剥蚀厚度分别为1 000m、1 500 m和800 m。古近纪末期,黄桥地区最大剥蚀厚度约450 m,句容和无为地区无剥蚀。在3.3℃/100 m~4℃/100 m的古地温梯度下,白垩纪末期,无为地区约70%面积的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埋深达到2 000~4 000 m,进入生油阶段,但未进入生气阶段;句容地区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几乎全部进入生油阶段,次凹区进入了4 000 m以下的生气阶段;黄桥地区约70%面积的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进入生油阶段,主要位于北部深凹区和西部次凹区,凹陷深处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印支不整合面Tg0自白垩纪末期油气生成以来的多个古鼻凸轴线指示了油气运移路径、方向和聚集区,从喜山期至今的迁移变化指示了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59.
260.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植被覆盖严重,地层间接触关系不明,再加上缺乏古生物年代学资料,其填图单位的归属及形成时代问题一直是该地区研究的重点和争论的焦点。传统上该套火山岩地层的归属主要依据岩石组合的对比,且因对其认知的所限同一填图单位常赋予不同名称。该文首先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对比沿革,之后通过对近些年区域上的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承德召集的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研讨会议上张立东提出的地层柱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和厘定。该套方案主要以最新的Ar Ar法、锆石 SHRIMP、 LA ICP MS U Pb 法等测年资料为基础,以双峰式火山岩成因为岩浆演化理论,归并为早期、中期、晚期,并遵从了地层学优先命名法则,提出了新的地层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